文艺动态
News
9月24日,在丰收节节庆活动期间,地方民族节庆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创新发展——“我们的节日”东极文化研讨会在抚远市召开。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民协主席郭崇林,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王广及陈连山、王卫华、杨杰宏、詹娜等专家在参加并考察丰收节黑龙江驻场庆祝活动之后,同佳木斯市当地民俗学者、非遗传承人等相关人员共50余人共同参与本次研讨。研讨会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抚远市委宣传部承办,旨在探讨地方民族节庆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为节日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李倩、王广分别在研讨会上致辞,研讨会开幕式由省民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蒋丽丽主持。
李倩在研讨会上强调,我们想要承袭节庆文化、涵养新型生态,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俗活动,采取符合当代生活的表达方式。通过挖掘边疆文化、民族文化,培育乡村新风俗,展现乡村新风貌,树立乡村新风尚。这也正是我们举办本次研讨活动的初心所在。
王广表示,中国民协将“我们的节日”——农民丰收节节庆系列活动放在黑龙江举办,深入挖掘边疆文化、民族文化、节庆文化内涵,并通过展开高规格研讨会,讨论地方民族节庆文化赋能社会经济创新发展,这对提升黑龙江文化影响力、辐射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黑龙江业内专家学者,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准确把握节庆文化的科学内涵,传承发展节庆文化,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在深入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思想碰撞中开拓思路,携手为铸就文化自信自强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郭崇林在主持论坛发言后总结本次研讨会的特点,一是专业水准高,本次研讨会汇聚了相关领域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二是意见建议实,针对现实问题都有严肃的思考,比如节庆文化如何落地能够更接地气,如何传承能更有生命力;三是积极探索新,面临新发展新问题,进行有建设性的全新探索;四是情怀质朴执着,无论是专家还是基层工作者都在努力实践。他表示,中国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生机活力不但需要源远流长、引人入胜的各式传说故事,更应该有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自我更新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从传统文化的创意再生产到文旅结合的现代产业转型,大型地方、民族音乐歌舞驻场演出,以及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主题公园——尤其是焕发生机的节庆民俗文化,是激发地方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催生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执着的努力,也必将进一步催生更加多姿多彩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形态。
精彩观点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讨题目:论丰收节设置的困难与出路
“丰收节”与传统节日不同,作为“政府引导性节日”容易停留在宣传层面,要真正进入民众生活,形成老百姓自觉自愿的民俗活动,解决对策是以准确的时间空间概念,由各省分别确定时间,发掘本地丰收民俗传统,扩大宣传,深入民心,更好地发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王卫华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
研讨题目:节庆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
节庆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日常生活文化,承载了乡村民众的群体记忆与价值观念,既是地域文化的标识,亦反映出民众的精神追求。以节庆元素促进文化振兴,以节庆品牌效应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是产业振兴的有力动能,建立一种特色综合体验式的旅游模式,建立起节庆产品产业链,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振兴的重要途径。
杨杰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讨题目:地方民俗节气产业化问题思考
作为传承千百年的传统生存经验及文化,既有着抗衡外界冲击的自我文化调适能力,也有应对急剧时代变化的成熟策略,通过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加强社区或族群的凝聚力。当下的地方民俗节庆文化产业化存在着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紧紧围绕“地方化”、满足需要等核心话题,优化产业市场结构、加强大数据等资源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詹娜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研讨题目:物质文化遗产与“景观化”——传统节庆赋能区域社会发展之路径思考
基于“敬畏自然、认知资源、推崇劳动、渴望社交、宣泄情感”等传统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的提炼、复制和生产,都属于文化再生产的实践。但如果脱离具体语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景观化”打造,将会使其失去“生活属性”和“实践性”本质,传统节庆文化的延续也将丧失最生动的部分和传承的动力。
刘珊珊
佳木斯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研讨题目:“华夏东极”抚远民族文化概述
作为地方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加大对太阳的故乡、赫哲文化、湿地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促进抚远市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步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华夏东极游、生态游、跨境游、界江游——尤其是民族民俗文化精品。
吕品
佳木斯市民协主席
研讨题目:赫哲族节庆文化类型简析
赫哲族节庆习俗从传统祈禳型到吸纳融汇型,再到旅游经济型,尤其是呈现为文化传承型“乌日贡”节,借助原生的信仰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具有广泛族众基础的普遍性表演仪式的节庆礼俗。通过“节庆搭台、经济唱戏”,把民族节庆文化的软实力变成旅游经济的硬支撑,对提振地区经济、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振艳
省赫哲族研究会会员、非遗文化赫哲族嫁令阔传承人
研讨题目:从挖掘赫哲族传统文化到引导文化回归民间
最难的是挖掘出来的东西能够被认可和保护,能够很好地得到传承。而传承不只是在展馆、展会、舞台、工作室,把这些技能、习俗重新回归到社会生活中来,让这些文化重新根植在村民们的日常里,也许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