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动态
News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文艺评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使命责任,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2022年12月15日,2022“在新时代的现场”当代文艺评论苏州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苏州召开。叶青、傅道彬、李明泉、于洋、汪政等五位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与文艺评论的使命担当”从不同角度发表主旨演讲。
傅道彬,1959年3月生,曾任黑龙江省文联主席,现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诗可以观》《晚唐钟声》《诗外诗论笺》《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等学术著作十余部。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学术成果曾获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在此次苏州论坛上,傅道彬以《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的守正创新》为题发表了精彩观点。
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守正创新原则。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方法,也是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建设的基本原则。
首先,守正是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之正。中国式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其次,守正是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中国式”特点,决定了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继承和精神坚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品格与精神。“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理想,都成为中国式文艺理论话语的根脉和底气。再者,守正就是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立场之正。五四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的进步意义,就是坚持文艺的大众立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文艺“二为”方针的提出,有了“文艺的人民话语”的理论表述。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突出展现的是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就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就是将文艺创作中蕴含的百姓生活、民众感情阐释出来,理解大众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品格。
创新就是创建中国式文艺批评的话语之新。新时代的文艺批评体系建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但这并不是固守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文艺论断,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引入中国文艺的创作实际,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表述中,“中国式”是特点是过程,而“现代化”才是目的是结果。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充分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站在当代学术发展的前沿,在接受的基础上创新,对一切优秀文化采取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在“世界的”文艺视野里,去建构“中国式”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去呈现具有新时代风格的审美风范和艺术精神。创新就是创建中国式文艺批评的历史之新。在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设中,在古典文艺理论的阐释中完成经典的现代化转换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深刻滋养着影响着中国式文艺批评的话语建设,中国文学的比兴、意象、意境等写作传统,传统美学风骨、神思、通变等思想观念,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对古典艺术理论和审美境界的阐释解读,看似解读古典,其实是激活历史、面对现实,在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完成中国式文艺批评的理论建设。创新是创建中国式文艺批评的时代之新。文艺创作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文艺批评也应该面对纷纭复杂的艺术现实,及时回应文学、艺术、审美发展中的理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文艺现象,解答人们的思想和理论困惑。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应该有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直面社会现实,直面历史风云,答时代之问,解理论难题,对重大的文艺是非问题不回避,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敢于公开自己的主张。对待文艺创作中的低级趣味敢于抵制,敢于亮剑,以“剜烂苹果”的态度,去伪存真,激浊扬清,以新时代的文艺正气涤荡污浊,营造中国文艺健康发展的思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