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动态
News
艺术理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省文联高度重视的领域。2022年8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杨克炎选注的历代咏书法、论书法诗《历代书法咏论》一书第四版在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选录了我国自唐代至当代一百三十多位诗人、书法家论书法诗近二百五十首,大致勾勒出我国咏书法论书法诗的概貌。该书的前三版分别于1993年、2004年、2013年,在辽宁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一版《书法咏论》自1993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普遍好评,至今已由不同出版社先后出版三次,每次都进行了补充调整。历经三十年反复修订锤炼,日臻完善。该书被评为2022年度“黑龙江省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咏论》在全国诗词界、书法界有较大影响,很受欢迎,具有学习、研究、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杨克炎,1943年生,号蒙溪,斋名煮诗楼,山东莱州大冢坡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名誉理事,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名誉主席。
后记
从1982年在哈尔滨市“业余书法学院”讲授咏书法、论书法诗,有意收集选择此类诗作,到第四个版本《历代书法咏论》正式出版,整整过去了四十个春秋。本人也由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变成八十岁的老翁。寡智不敏,为坚守一件事,消磨近半生的时光,也够奇葩了!
选诗重点在鉴裁,我国遗留下来的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似乎为诗的选择提供了很大空间。其实蛮不是那回事,抒情是诗的主流,叙事诗也常见,咏论类特别是咏论书法的诗是小众,数量不多。以诗咏论书法滥觞于唐,咏论书法诗多为诗人、书法家创作。二者区别是诗人的书法诗偏于咏颂,抒发品鉴的感受,如唐朝诗人们咏怀素的狂草书即是;书法家的书法诗偏于论说,表达创作的体验,如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诗即是。
解诗力求明晰透彻。咏论书法诗特点是使事用典多,书法专用术语多。目前尚未见解析咏论书法诗的专门著述,无旧例可遵循。只能借典籍工具书,慢慢摸着石头过河。不求成一家之言,愿为求知者搭建探寻咏论书法诗内涵的津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是我国书法热的高潮。经朋友介绍,辽宁美术出版社张社长审读了我整理注释的二百多首咏论书法诗的手写稿,当即拍板以本版书由该社出版,定书名为《书法咏论》。原黑龙江省长陈雷,时兼任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读了出版的《书法咏论》后,在《黑龙江日报》发表《<书法咏论>读感》文章,称“这本独辟蹊径的书法专门著述,再现了我国历代以诗论书的发展历史。填补了我国书法理论研究一个方面的空白。”加以肯定。
然而,我自己内心清楚,这只是粗线条的大致框架,各历史时期薄弱环节、空缺点都需要充实材料来支撑,才有可能与“历代”一词搭界。求索者总是在寻觅的道路上。为了争取到这两个字,新一轮的沙里淘金开始了。举凡图书、丛编、集成、全集、别集等有机会阅读的,绝不轻言放过。又经过近十年的搜集,掌握的咏论书法诗作数量已经接近《书法咏论》一书的二倍,基本反映出我国自唐朝至现代以诗论书的发展脉络,故更改书名为《历代书法咏论》,由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书法咏论》增选的诗作不多,但书中的“简析”部分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原因是通过深入学习,个人对这些诗作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改写是为了与读者进一步交流个人学习心得。
《历代书法咏论》被业界归类为文献工具书。社会的关注反馈是比较准确的评价。20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艺术通论》,著作者书中明确标示引自《历代书法咏论》一书达四十余处。《书法报》自2014年12月起分期转载《历代书法咏论》文摘长达一年时间。其余转述,引用尚有许多,不一一赘叙。
《历代书法咏论》虽署拙著,然“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腑也”。没有众师友帮助,成书亦难,爰举数例以示:友人谢榴宝,与著名书法家白蕉先生遗属有来往,为帮助我找白蕉先生诗,特回上海。不久接到白蕉先生夫人亲笔信“查遍遗稿,(白蕉先生)没有论书法诗”。虽稍有遗憾,朋友热心,已过去几十年不敢稍忘!友人王文斌、王凯霞等也都曾热心提供资料,一并致谢。学弟李勇,帮助校审新版《历代书法咏论》,并发现了著名书法家张伯英《论书次东坡韵》诗稿,于二校稿后补入。挚友栾继生教授承担全书统稿校审,费时费力,坦然代劳,高谊令我感动!支持帮助的友人多多,恕不逐一罗列。
年已八十,思维退化,健忘昏瞆,且患眼底黄斑病变,鲁鱼亥豕,往往混淆。文稿编纂,颇感力不从心。如有个别舛误,敬请读者谅解,并附小诗一首,以表心迹:“爬罗剔抉未曾停,可奈新星变老星。炳烛焰光如豆小,用来自己暖心灵。”
杨克炎于松花江南岸煮诗楼
二〇二二年八月
墨韵诗情
——杨克炎先生《历代书法咏论》读后
杨克炎先生《历代书法咏论》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首先,该书具有独到的开创意义。诗、书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素养,以诗歌的形式论书法者代不乏人,但这些诗篇多分见于各处,似散金碎玉,难成体系。该书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爬罗剔抉,披沙拣金,在全面系统地整理历代论书法诗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综合排比,使历代咏书诗之精品荟萃一编,论书诗的脉络亦随之清晰呈现。如此以论书法为主题的诗集前所未有,由是观之,该书可谓填补空白,具有开创意义。
其次,该书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以诗论书,言简意赅,精练含蓄。寥寥数语,不亚万言宏篇。该书所选诗篇,咏论涉及诸多方面,如文字演变、碑帖流传、审美理念、社会风尚、创作状态等,诗作者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可借以探究各时代的书学发展状况。该书由作者小传、原诗正文、简评注释等部分构成,征引丰富,注释详实,条理清晰。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可视为一部文学形式的书法艺术史料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第三,该书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该书自1993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普遍好评,多次被各种学术著作所征引。如,人民出版社《中国书法艺术通论》引用该书多达四十余处。可见该书学术影响之深广。该书至今已由不同出版社先后出版三次,每次都进行了补充调整。历经三十年反复修订锤炼,日臻完善。其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影响深远,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该书作者自身是诗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国画家,师承苏渊雷、游寿、刘忠、唐云等名家,对诗词、书画、书论都有深切的理解,并有精湛的创作。因此,该书选编精当,评论中肯,见解卓越,绝非一般汇编之作所能同日而语。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栾继生
202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