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Comments
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鲸吞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又迫使清朝政府与其签定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在修筑铁路期间,其完成了向中国东北移民60万人的庞大计划,把哈尔滨变成了“黄色俄罗斯”的侨民聚居地。当时,哈尔滨的外侨占有很大比例,是一座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移民城市。1912年,哈尔滨市人口为77000人,俄侨就占50%左右。到1930年,哈尔滨市共有俄侨64470人。此外,还有英、法、日等国家的各阶层人纷纷云集哈尔滨,投资经营或谋求生计。使哈尔滨这座国际城市在人员构成和职业分布上形成其独特之处。由此带来了城市文化上的多样性特点,无论是城市建筑,还是服装、饮食、语言、习惯等方面,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俄国侨民除了沙皇时代的贵族、将军、士兵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随之,歌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爵士乐等西方文化形态大量传入。当时的哈尔滨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音乐之城”,这与俄侨音乐家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多元文化的交融为中西音乐的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俄侨流入中国的过程中,俄侨音乐教育家将系统、规范的西洋音乐教育引入了哈尔滨。除了定居在哈尔滨之外,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去了北京、上海、沈阳等较为发达的城市,在那里继续从事演出和教学活动,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
一、俄侨音乐家对哈埠音乐教育的主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末,在俄侨创办的音乐学校中,就已经有中国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了。苏联红军撤离哈尔滨前,第一高等音乐学校的教学活动仍然照常进行。学校音乐会上还可以看到中国学生的身影。在1946年3月17日的节目单上,第二个出场的是奥克萨科夫斯基的学生张滨生,他演奏利赫涅尔的《在草地上》;第三个出场的是奥克萨科夫斯基的学生梁莉,她演奏提奈的《圆舞曲》;第十四个出场的是格尔施戈琳娜的学生M.陈,他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第一乐章。俄著名小提琴教授、演奏家特拉赫金伯尔格的中国学生有原全国总工会的小提琴演奏家胡犁平,中央乐团副首席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杨牧云,副首席小提琴演奏家范圣宽,小提琴演奏家黄奎弟、杨春芳,中央乐团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许述惠,小提琴演奏家张文鸣、连昌裔,原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王治隆,原中央乐团指挥秋里,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小提琴教授于音,黑龙江省歌舞团管弦乐队指挥关振刚,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的小提琴教授邓中西、杨广信,哈尔滨市歌剧院的汪云才、胡中之、黄大东、杨凤英、齐万才、杨新亚、刘雨纷等等。
特拉赫金伯尔格的教学方法极富个性而且具有奥尔学派的显著特点:即用大量的练习曲和有价值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提高音乐修养。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对于演奏中的具体细节不太干涉和指责。这种教学方法似乎“太不严格”,但其可贵之处在于不拘于琐碎的细节,而是运用整体的音乐观点、感受去影响学生,使他们从始至终地把握好乐曲风格,流畅完整地演奏作品,避免了有才华、有个性的学生被扼杀于教师的“严厉”和武断。特拉赫金伯尔格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用学院式教学方法帮助中国学子不断走向艺术巅峰。
沈阳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靳延平回忆道:“我就读于哈尔滨大学戏音系时,跟特拉赫金伯尔格教授学了7年的小提琴演奏。他教学认真,经验丰富,使用的教材很广泛,向我传授了大量的练习曲、乐曲的演奏技巧,而且经常用钢琴为我校正音准、打拍子。到沈阳音乐学院后,我边工作边跟伊佳•特贝尔教授(特拉赫金伯尔格的学生)继续学习。现在,我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来自老师的教学体系。”
二、西方歌唱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
俄侨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多布罗特沃尔斯卡娅,毕业于著名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曾任教于哈尔滨格拉组诺夫和哈尔滨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她有很高的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素养,教学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给学生上课时亲自伴奏,用音乐把歌唱的情感带动出来,不用太多语言便影响了学生。她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歌唱家,如我省著名歌唱家郭颂,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的李善身,广州歌舞团的戴丹,哈尔滨歌剧院的贺欣、于复思,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声乐教授刘凯。刘凯回忆说:“我曾就读于哈尔滨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跟随多布罗特沃尔斯卡娅学习声乐,掌握了大量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作品。”
三、钢琴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
1938年前后,原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郑曙星教授,曾就读于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师从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格尔施戈琳娜学习钢琴。她回忆说:“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的老师都来自于俄国著名音乐院校,课程设置比较完善。格尔施戈琳娜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教学很规范、系统。在她的指导下,我开始接受正规的钢琴演奏训练,选修了几门音乐理论课,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会,对钢琴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在学校里,有为数不多的中国、日本、韩国学生,大部分都是俄国侨民。”
1996年,哈尔滨最后一位侨民音乐家,原哈师大艺术学院钢琴教师热列兹尼亚科夫病逝。他的演奏热情洋溢,很有艺术感染力,为我省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
此外,俄国的大提琴艺术也对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鲍斯特列姆以教学严谨著称。他选用德国版本教材,根据学生程度采用教材的某一章节,与现在用一本教材按顺序教课的方法不同,可谓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他追求大段落的和谐完美,不计较某个音的得失,强调人与琴之间的自如感,培养演奏中的舒适感,消除紧张感。他的教学方法与特拉赫金伯尔格的方法有相似之处,这与他们共同的学院派教育背景有关。
20世纪上半叶,俄国音乐艺术、音乐教育的传入,使哈尔滨的上空充弥着西方音乐的优美旋律,推动了专业性、群众性音乐活动的开展,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这座城市获得了“音乐之城”的美誉。进入新世纪,如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不断提高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品位,追求更新、更好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资料:
①汪之成.上海俄侨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②孙占文.黑龙江省史探索[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③辛培林,张凤鸣,高晓燕.黑龙江开发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④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⑤王 冠.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学派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览略(下)【J】.音乐舞蹈研究,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