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Comments
2008年,是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50华诞。5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知天命之年,但对于省美协而言却是走过青春、步入壮年,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有广阔的大地、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河流、纵横的山脉、丰富的矿藏,有夏日的酷暑也有冬天的严寒,是十几个民族的聚居地。较之关内各省,这里地处偏远,缺少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历史上,中原地区“闯关东”的大批移民与清代发配的“文化流人”的迁入,又使其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同时,苏俄文化对其影响也很明显。因此,这里的文化一方面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建国以后,被“错划右派”的丁聪、尹瘦石、杨角、张晓非、张路、徐介城、张钦若、孙承武等美术家和转业官兵张作良、晁楣、张祯麒、杜鸿年、郝伯义等美术工作者的到来,以及大批“知青”美术爱好者的加入,为我省美术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了龙江美术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其少有保守性、富于创造性的品格。
二、关注社会 关注时代
龙江美术发展呈现了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特点。早在建国前的日伪统治时期,我省的美术活动就和民族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1932年,戏剧家、画家金剑啸在党的领导下,利用《大北新画报》发表作品进行反满抗日活动,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7年,随《东北画报》、《东北日报》来我省的华君武、张仃、朱丹、古元、力群、沃渣、彦涵等老解放区的美术家,以画笔为“武器”战斗在这片黑土地上。
1946年,哈尔滨市的油画家石揖、韩景生、高莽等人,发起成立“哈尔滨美术协会”,创作了《红旗招展》(李立民)、《亡国奴》(高莽)、《老船夫》(韩景生)等作品,反映人民深陷战争的苦难和迎接解放的喜悦。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发北大荒和六十年代初大庆石油会战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打响。开发北大荒和大庆石油会战的创业精神,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北大荒版画《排障》(张作良)、《第一道脚印》(晁楣)、中国画《开发大庆的人》(刘振铎)、雕塑《铁人王进喜》(唐鸿珉)等作品都表现了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场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国展开。我省画家陈宜明、刘宇廉、李斌创作的连环画《枫》在《连环画报》1979年第8期上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作者以亲历“文革”的切肤之痛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创作了这套反思“文革”的作品,从而在全国揭开了“伤痕美术”大讨论的序幕。继《枫》之后,我省画家还创作了《伤痕》、《舍得一身剐》(陈宜明、李斌)、《疾风》(李秀实)、《在寒冷的日子里》(赵廷椿)等反思“文革”的作品,表现了我省画家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责任感。
这个时期,我省画家李宝瑞的壁画《白孔雀》在北京首都机场完成,同机场其他壁画一样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白孔雀》以唯美的形式,打破了在“文革”十年中形成的“题材决定论”,“红光亮”、“高大全”的创作模式,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件作品的问世就具有了解放思想、解放艺术的意义。
时至今日,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生一直是我省美术家的主要创作取向。郑艺的油画《凡心已炽》以高度概括的农民形象表现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给农民带来的丰收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炽烈期望。王丕的油画《老歌—我为祖国献石油》以纪念碑的构图,斧凿、铜铸般的造型,塑造了顶天立地的石油工人形象。薛智国的表现农垦题材系列作品,描绘了开发北大荒老一辈拓荒者。颜仲的版画《鲁迅》和杨世昌的雕塑《赵一曼》塑造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和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三、扎根生活 探索特色
黑龙江省所在地域被泛指为“北大荒”,是自然界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也是艺术领域未被涉猎的描绘对象。扎根生活,探索具有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龙江艺术风格,是我省美术家的创作追求,具有开创性意义。这种探索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个阶段是八十年代,第三个阶段是九十年代后。
早在1955年,我省国画家王仙圃就开始研究北方山川风貌特征,特别是对红松画法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其《勘探原始森林》、《镜泊飞瀑》等代表作品已初具北方地域风格特征。
五十年代末,北大荒版画在征服荒原的过程中诞生,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表现语言,崭新的艺术风貌,成功地解决了外在自然向艺术自然的转化问题,呈现了典型的地域风格,并于国内率先创造了油印套色版画,打破了木刻版画以黑白为正宗的清规,形成了享誉中外的北大荒版画艺术流派,在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1961年,省美协召开在哈美术家、美术工作者座谈会,提出“如何继承民族传统”、“如何创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美术作品”等问题,并把北大荒版画的骨干作者张作良、晁楣、张祯麒、张路、杜鸿年、刘洛生等人调入省美协从事专业创作。
进入八十年代后,北大荒版画在艺术语言、艺术境界等方面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有第一代版画家晁楣的《北方九月》、《松谷》,杜鸿年的《雨后》,张祯麒的《春潮》,郝伯义的《乡情》等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还出现了第二代版画家于承佑的《小屯之夜》、周胜华的《霜降》、张朝阳的《无垠》、陈玉平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一批精品力作。到了八十年代末,张洪驯、郑子江、陈龙等第三代版画家先后进入省美协版画院等专业美术单位,成为我省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
从八十年代开始,一批中青年画家开始探索中国画的塞北风格。于志学率先推出“冰雪山水画”,创造了中国画冰雪山水的新技法、新样式,提出了“冷逸之美”的美学观念。“冰雪山水画”和“北大荒版画”一同被中共黑龙江省委确定为我省的文化艺术品牌。此后,王隽珠、卢禹舜等人继续探索中国画的塞北风格,较之以往更注重绘画语言程式的转化。《山长如城》(王隽珠)对具有北方特征的景观进行了符合中国画艺术程式的处理。《神静八荒》(卢禹舜)以北方植物作为形象符号营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时空,拓展了艺术思维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高卉民以山花野卉为题材的作品开创了塞北花鸟画新面貌。吴团良、纪连彬、张冠哲、曹香滨、宫建华等人的民族题材人物画均呈现了独特的面貌。
黑龙江美术群体的繁荣发展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从七十年代开始,在以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为主体和以农垦总局转业官兵子弟为主体的美术群体中,涌现了大批美术创作人才。到了八十年代,省美协推广美术群体组织建设经验,于是出现了阿城、大庆、大兴安岭、鸡西等地的版画群体,海伦、方正的地的剪纸群体,肇东、绥化、林口等地的国画群体,大庆、绥化等地的年画群体,富裕的漫画群体。
四、张扬个性 走向多元
“85美术新潮”之后,中国美术的发展开始进入现代转型期。我省美术家在打破单一的创作模式,突破地域、群体创作局限的同时,开始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自由地选择适合的表现题材、创作方法。龙江美术开始走向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发展道路。晁楣的版画从艺术境界到语言都开始向现代转化,其作品《云与影》以极简洁的形式表达了夏日强光下的草原。贾平西的《秋思》,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以奇绝的构图表现不被常人关注的细节,极具艺术个性。侯国良的《呼兰河传》,以鲜活的“造型趣味”还原30年代生活韵味,适当加入了装饰性元素,是连环画的上乘之作。官厚生的《秋祭》,吸收了传统木刻与现代构成的因素,以象征主义手法营造了一个寓理性于感性的情境世界。王僖山的《一年到头》,以大面积的色面分割、充满泥土味的造型、丰富多变的刀法,使作品具有了既是现代的、又是乡土的、还是个人的艺术面貌。刘曼文的《平淡人生》,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呈现了现代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李岩的作品《地平线下潜二十米》,以后现代装置手法表现独特的人文关怀。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北方艺术群体”。
我省美术的整体性变化,还表现在改变了版画“一花独秀”的画种格局。80年代后,中国画创作队伍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90年代后,油画创作队伍中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很强写实能力和富于探索精神的艺术家。雕塑创作队伍也在逐步发展,走向成熟。近年来,省美术家协会不断拓宽工作思路,进一步树立大美术观念,协调社会力量,把社会上的艺术群体与职业画家纳入工作范围,成立了老美术家艺术委员会,尤其是发挥水彩、漆画等艺委会的作用,使这两个画种迅速崛起,连连在全国展览中获奖、夺牌。呈现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漆画、漫画、设计、公共艺术等专业全面推进的大好局面。
五、扎实的工作 丰硕的业绩
1958年1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简称美协黑龙江分会)成立,当时有会工部、展览部、办公室。1962年,下设黑龙江省美术展览馆为美协黑龙江分会的展览场地,同年成立了美术创作室。1965年,在省美术展览馆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黑龙江省美术馆,与美协黑龙江分会作为两个同级单位合署办公。1987年3月,省版画院成立。1992年,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更名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
1980年,省美术家协会成立了中国画研究会、油画研究会、年画研究会、连环画研究会、版画会、漫画会。九十年代后,在各艺术研究会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漫画、水彩、设计、美术理论等专业委员会。2000年以后,又成立了版画、油画、漆画、和老美术家艺术委员会。这样,形成了一个以省美协为中心,各艺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地市美术家协会,以及诸多艺术群体、大专院校美术院系、省市地画院等专业美术单位为依托,覆盖全省、辐射各专业门类的组织网络。在此基础上,发挥创作室、版画院对全省各艺术群体的辅导作用,把专业创作与群体创作结合起来,使协会真正成为全省美术发展的组织中心。
目前,省美术家协会已由刚成立时拥有会员90人,发展成为拥有会员1651人的较大规模协会,其中包括中国美协会员261人,中国美协理事4人,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6人。
50年来,省美术家协会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协调、联络、服务、指导”的工作职能,完成了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以展览拉动创作,扩大对外交流,以及队伍建设、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1979年至2007年期间,省美协组织我省作品参加了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展览69次,取得了荣获金奖39件、银奖64件、铜奖105件、优秀奖133件的好成绩。
回顾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黑龙江省美术事业是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领导下,在中国美协的指导下,在地市美协、美术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才实现了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我省美术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程甲锐、张作良、张凡夫、杨角、石璞、唐鸿珉、王秀成、王恩吉等前辈。我们要感谢那些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创作和工作的全省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省美协工作的开展、美术事业的发展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造就北疆文艺劲旅,创作文学艺术精品”,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的“呼唤中国气派精品力作”的号召,增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感。我们要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业绩,迎接龙江美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