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Comments
采风团合影留念
采风团成员舞蹈交流
在我的印象中,青海由于西藏的存在,它高度列其次,民族特色由于接壤的几个民族自治区,它更列其次次,因此,如不是省文联、省舞协点名要我参加黑龙江省舞蹈家艺术交流采风团,对青海兴趣不大。2012年6月25日零时,我由北京飞抵西宁曹家堡机场,映入眼帘的是:大美青海欢迎您。采风团10人在省文联副主席计世伟的率领下入住西宁穆斯林大厦,一进电梯一股羊肉味入鼻,哦!我进入了一个穆斯林世界。
次日清晨,热情的青海省舞协的朋友们早早就出现了。早餐后即乘车前往我们采风的第一站——坎布拉,青海的山很怪,各种造形林林种种,这使得黑龙江来的舞蹈家们异常兴奋,摄像机、照相机上下攒动,大家尽饮这舞之圣泉,时不时地还在相机前尽显婀娜,尤其哈市舞协的赵红霞老师,头一天就争得了“影模”的头衔。说青海的山怪美,真是难已形容,若不是亲眼所见,还以为过去看过的好多画都是艺术夸张的效果。这处山是横茬的,那处便是竖茬的,此处如飞流直下,另处便层层叠叠似七彩云霞。难怪这里多民族且舞态各异,自然景观的独特也是舞蹈语汇产生的重要源泉。
坎布拉,高原上出现了奇绿的湖水,绿水青山这一词汇,51岁的我才头一次目睹,宛如绿色绸缎飘然而下,这是让舞者动心的地方,这是令舞者联想的地方……这里歌声纯净,这里舞蹈挚诚。这里朴实语言是从心里说出的,远离了喧嚣,远离了华丽,没有了灯光、装饰、油彩,歌舞是这样的清纯、心灵是这样的清纯、笑容是这样的清纯,都市的人们呀,多需要常常来这里洗涤,洗涤那猜疑的眼神、洗涤那虚伪的笑容、洗涤那贪婪的脏手。
李家峡所处的黄河源头,水之清,山之绿,处处两个字——干净,真不知下游黄河之水为何黄?黄河之水天上来。
27日,我们冒雨前往塔尔寺,中国“四大名寺”之首,规模不大资格老,因为它与藏传佛教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有关。到了塔尔寺我见到了虔诚的僧人,更被众多“叩长头”的人们所震撼,精神是什么?追求是什么?他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为什么站起、跪下、趴下,反复几万次?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的“名利”逐鹿中,追求另类的“净地”,也许更清静些。
更大的“清静之地”果然尽入眼帘,淡淡湖尕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以及青藏高原门户——日月山,一景一惊诧,一地一撼人。晚上,入住共和,增太主席的故乡“下马三杯酒,敬歌三杯酒,上马三杯酒”,藏族同胞的“酒令子”太惊人了。唱一会儿跳一会,唱一会再喝一会儿,快乐和睦的温馨氛围,酒精也魂飞魄散了。
28日,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雨中游青海湖,别样滋味,我们在厚厚的外衣上又加了一层雨衣,再顶把雨伞,青海湖,让龙江舞者着实风采了一把,绥化市文联白雪松主席湿(诗)兴大发,省舞协程晓梅秘书长的红裙子不得不强压住“施展”的欲望。
湖畔芳草萋萋,油菜花成片盛开,金黄一片,龙江美女们摒弃严寒和雨水烂泥,冲入“黄海”,各展妖娆,摄影机、照相机如饥似渴地捕捉着,可一出油菜花地,女士们惨啰!双脚泥泞嘴唇打颤,但,美丽战胜了严寒!
西海镇,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金银滩,原子弹的研发基地,名人、名地给人以神圣之感,青海,美的基本条件太多了。
晚上,与青海省舞协海南民族歌舞团进行了交流,纯正的藏舞是那样的神圣沉稳,我们一起跳起了“弦子”、“锅庄”、“踢踏”。中国各民族舞蹈真是博大精深,据说,早在17世纪英国就曾有人入藏学习“踢踏舞”,现在英国人风迷全球的“大河之舞”(踢踏舞),是否有藏族舞的原素?考证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老外广纳博收的精神是令人尊敬的。我省的舞蹈家们也一显身手,康月华老师的“朝鲜舞”、赵红霞老师的“蒙族舞”,我与关丽老师合作的一段“东北秧歌”,计主席激情高歌的傣族情歌……大家以“无障碍的语言”,把东北和西部的舞蹈家们融为一体。
29日上午直奔青海省艺术学校,看一至三年级三个班的舞蹈课,藏舞地道,其它少数民族舞蹈也不错,收益匪浅。之后赴彩虹的故乡——互助土族原始生存状态的土族故土园,一进三院的仿明代土司府邸,四季如春的彩虹宫,品尝别有风味的土族民俗餐:三道茶、三道酒、馄锅馍、背口袋、狗浇尿等特色地方小吃,席间欣赏绚丽多彩的安召舞、飞旋的轮子秋、嘹亮高亢的土族花儿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当得知我们是黑龙江省来的舞蹈家,便被邀上台,黑河的徐影校长领头献舞,大庆的关丽教授和东北石油大学文联的吴波主席还来个“50后板腰”,高潮中,我与关丽老师还来了段即兴发挥的“双人舞”。
龙江舞者青海行,更多感受的是离天近了,离“舞神”近了,抓一片云彩舞蹈,会倍感轻盈,跳一段“神之舞”,会领悟舞蹈更深一层涵义或深几层的意境。
再见了青海,再见了青海舞界的朋友们,你们的舞韵会在我们心中永远流淌,你们抓住“哈达”的那一头,我们抓住这一头,舞神便把我们的心系在了一起,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