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Comments
开幕式现场
省文联主席傅道彬先生致辞
陈宜明教授为观众导赏
名称:从黑土迈向未来——陈宜明艺术观察与个案研究展
主办: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美术学院 黑龙江省美术馆
时间:2015年4月10日——5月10日
开幕:2015年4月10日15时
地点:黑龙江省美术馆1、2、3号展厅
(附:共展出油画、素描等作品92件)
由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美术学院 、黑龙江省美术馆主办的“从黑土迈向未来 ——陈宜明艺术观察与个案研究展”于2015年4月10日15时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开幕!远道而来的嘉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宜明先生及其夫人叶伟女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苏高礼、艺术家马堡中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单增、大连美术馆馆长王嵬先生,来自我省的领导嘉宾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东生先生,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傅道彬先生,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郝伯义先生,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吴团良先生,以及黑龙江省艺术界代表,黑龙江省各大艺术院校师生代表和新闻界的朋友共同出席了开幕式,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主持了开幕式。
陈宜明教授1950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1968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6调哈尔滨画院任画师,1984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研班毕业,1986调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2002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首任导师并主持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
和许多有过北大荒知青经历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样,陈宜明教授的艺术创作之路,源自于黑土地的滋养,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由郝伯义主导的兵团美术学习班。美术班初期成员,主要由知青中的中央美院附中部分学生和美术爱好者构成,他们有一定绘画基础、大多画过“主席像”或“大批判”宣传画,具备相当造型能力,但未得艺术创作真谛。大家带上凝聚着基层体验与生活感悟的草图,从各个师团的不同单位汇聚于佳木斯兵团司令部大院内的俱乐部二楼,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旅。可贵的是,这批“知青画家”有敏锐的眼,有易感的心,有扎实的生活积累,一旦有了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他们的热血和才情便迅即生成注满激情与诗情的画作。后来,人们看到,这些从黑土地上起步的青年人已成长为卓有建树的美术大家,如韩书力、沈嘉慰、刘宇廉、冯远、陈宜明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兵团美术班期间,陈宜明创作出《归歌》《这里也是大学》等堪称兵团美术代表作的优秀版画作品并参加了全国美展。及至文革结束,陈宜明调任哈尔滨画院创作员,在这里,他与刘宇廉、李斌联手创作的《伤痕》《枫》《张志新》三套连环画引发轰动效应,也令他在美术界声名大振。而入央美油研班后,《我们这代人》《青春记忆》《追忆》《晨曦》的接踵问世,更证明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四十余年来,陈宜明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绘事。著名画家沈嘉慰视其为“画痴”,油研班同学程丛林戏称其“呆子”,都是出自这种臻于痴迷的、基于信念与操守的专注——正是这专注,护持着他长久而沉稳、从容又本真、自觉且自信的艺术实践,造就了他超越油画语言层面、进入美术文化范畴的开掘深度,进而锤炼出他化朽为奇、点石成金的艺术能量。在本展览三个单元的不同作品中,人们不难发现这种专注与坚守:他的人物画作品,注重历史空间下的场景与氛围,追求严谨的造型和写实的格调;他的素描作品,长于对特定对象的细节掌控、神采捕捉和率性表达;他的风景写生作品,则具有不事张扬、不屑炫技,力求简约、纯粹、发乎内心却不动声色地运用色块构成来传递自己生存感受与审美诉求的鲜明特征。他曾笑言自己不属某种风格流派,他的作品却凸显着挣脱固化范式束缚的思考、主张和努力。40年前,他从黑土出发,一路拥抱着光明的梦想与炽热的情怀,步履坚实地走到今天,并将以更加开阔的视界迈向未来。
在这个生机勃发、满目欣荣的明媚春天,黑龙江省美术馆倾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值得期待的艺术观察和个案研究的良机,籍以聚焦陈宜明教授和他的作品回馈给黑土大地的审美愉悦与文化启迪。
开幕式结束后,陈宜明教授还为公众进行了现场导赏。展期至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