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代表性作品
LIBRARY OF LITERARY WORKS
作者:刘冬颖
作品:《诗经》八堂课
内容简介
“《诗经》八堂课”由中华书局出版,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的结项成果之一。著作呈现形式丰富、立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探索。作品简介如下:
(一)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22万字的书稿,全书以“风雅中国”之序言开头,点出《诗经》风雅精神的优美与千年传承。正文分八讲,既追溯了《诗经》篇章采集、编撰的历史,关注了《诗经》与礼仪和音乐的关系,同时从历史学、民俗学的角度来阐释《诗经》中的社会生活与地域文化,最后阐明《诗经》“群经之首”的历史地位。书中同时附录《诗经》名篇释读、评析100余篇,以期全方位满足读者学习、欣赏《诗经》所需。
第二部分是著作相关内容的数字化拓展30余万字,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分享朗读及赏析《诗经》名篇音频100余篇、吟唱《诗经》名篇的多个音频、赏析《诗经》名篇的微信推文100余篇。
(二)主题思想
作者将《诗经》中的文字训诂知识、文学艺术成就、历史文化背景,及《诗经》学常识,用轻松活泼的语言,生动、有趣地揭示出阅读古代经典《诗经》,对现代人生价值的重要丰富。
(三)学术价值
一、梳理了《诗经》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研究方法,探究“六义”“言志”和“美刺”等《诗经》要义的本源;考辨了《诗经》采集的过程、文献记载中的《诗经》作者,还原了《诗经》本来面目;
二、重视《诗经》礼乐精神,考论《诗经》礼乐精神的核心为“中和之美”,同时,钩沉辑佚历史上流传的《诗经》乐谱,探讨了在《诗经》成为国家文化经典中礼乐的重要载体意义;
三、采用“多重证据法”,将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音乐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论说《诗经》中的社会生活、民俗与地域文化;
四、高度重视《诗经》文本,注重回归原典的本体性。书中特别重视文本释读,对《诗经》经典名篇精校、精注、评析。
(四)社会价值
经典是常在常新的。但经典的生命只有以文化示范的形式体现并融入当代生活中,才有实际意义。《诗经八堂课》以丰厚的内容、立体的书籍形式,依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高水平新媒体平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社会价值:
1. 文字、新媒体结合立体呈现著作,在中华优秀经典的现代传播上具有示范价值。本书作为作者所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最新成果,其中一大亮点,即潜藏在前勒口处的两枚二维码:“《诗经》朗读”二维码中包含普通话朗读正音《诗经》经典名篇100余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冷僻字、多音字较多的《诗经》可以不再陌生;“《诗经》吟唱”二维码中包含《诗经》名篇古乐谱新编吟唱,极具韵味,且与“《诗经》与音乐的关系”一章相关内容形成了很别致的映照。作者结合当代配器、编曲,让更多人能够感知《诗经》音乐之美,这番创意在新媒体时代成为了现实。目前通过新媒体关注、阅读本书40余万人次。
2. 将著作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所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的音频课程入选“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资源。著作因社会关注广泛,作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冬颖老师讲诗经”(34讲)课程,在央广“中国之声”“文艺之声”“阅读之声”“央广新闻”等多频道、多轮次播出,喜马拉雅、QQ音乐等平台转载播出,并入选“学习强国”学习资源。
3. 国内外学术交流、展演、系列论文结合,著作社会影响广泛。作者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上发布著作中的学术观点,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走进社会公益讲堂,做了几十场相关讲座,《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浙江日报》等进行了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多家报刊杂志转载、引用了著作内容;2019还将本书的菁华内容远赴俄罗斯讲座二场,推动中国经典的海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