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代表性作品
LIBRARY OF LITERARY WORKS
作者:马汉广
作品:《后现代语境中文学观念与研究范式转变》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性的历史建构与研究范式转型”的最终成果。本书把文学性这个话题放在当下后现代语境中来加以考察,研究其发展变化以及对文学观念和文学研究范式产生的作用。
从追问文学是什么到追问文学性是什么,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探讨那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本质,放弃了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能注重从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传统,乃至于某种具体语境之中,来看一部作品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特质、条件以及运作机制。这就意味着关于文学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首先,伴随着近代理性主体理论的宏大叙事宣告失效,文学的特性只能从文学文本中获得,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其次,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即关注语言的所指,关于文学的意义都是从其所指中获得的。但现在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的能指本身,这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能指游戏自身获得了意义。再次,文学不再被当作一种实体存在,当作摆放在书店、图书馆或者是读者家中书房里的一本书、一本杂志,而被看作是一种活动过程,一种创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之间界限愈益模糊的、依赖于具体语境的话语狂欢活动。与之伴随的是文学研究观念和范式的改变:依附于宏大叙事的逻辑推理逐渐为微观实证研究取代;社会历史批评逐渐为文化研究所取代;宏观哲学思辨逐渐为微观语言学研究所取代;等等。今天我们讲文学间性,讲地域、种族、性别,讲事件、书写、差异等等,都赖于提出文学性概念后,导致文学观念根本改变以及文学研究观念和范式的转变。
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取向,也是一种认知范式,将其表现在文学艺术中就是后现代文艺。因此像对待传统文学那样单纯地研究文本、研究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研究文学的所谓内部规律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在一种大文化背景下的分析评论,需要把作家作品放在产生它的那个特定的时代,放在那种后现代的文化氛围之中,放在那种所谓后现代范式之中来研究。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文学社会学、文学文化学和文学哲学这样的研究模式,《西方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正是在这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