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代表性艺术家
LONGJIANG TALENT POOL
林超然,男,汉族,1969年1月17日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汪曾祺研究专家,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理事,《文艺评论》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文艺理论评论家”、中国文联“中青年文艺人才”、中国文联“赴英艺术创意人才”高研班成员。
承担各级学术课题二十余项。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文艺理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小说评论》等报刊发表文艺评论两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汪曾祺论》《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研究》《心缘与地缘的文学响应》等多部。曾获“黑龙江文艺奖”一等奖(独立,文艺评论类),“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英华奖”(首届),“黑龙江省艺术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独立),“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另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等8项。
代表作品:《汪曾祺论》
创作年代:2013年
奖项:第九届“黑龙江省文艺奖”(文艺评论类)一等奖
《汪曾祺论》内容简介
全书28.3万字,分为十章。
汪曾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处弥足珍贵的遗存,是人性、人情等人生美景在中国文学中的一次强有力的展示。作家于回忆的底色上,探问20世纪的中国心灵。汪曾祺是一位叙述性灵的智者,勾勒的是一种哲学的新高。文字淡来淡去,却无不是对一种美好的挽留与追索。汪曾祺记录了中国人整整一个世纪的心路历程,或风雨,或晴日,或显赫,或颠扑……汪曾祺开新时期风俗小说的先河,是新笔记小说的开创者和重要作家;他是联结20世纪80年代文学与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纽带,使人性的河在文学中不再断流,中国文学重又捡拾起一个被冷落的传统;汪曾祺以平民意识的理性张扬,实现了文人传统与民间传统的新融合,是20世纪中国文学通俗化的成功范例;汪曾祺的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序列中至关重要的三个品类——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都起到了催生的作用;汪曾祺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真正序幕。
儒家的积极用世观念、老庄的法乎自然的虚静观念以及佛家的冤亲平等观念,交织成了人物的认知网络、行动指南,并业已汇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与生命痛痒相关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汪曾祺继承古代文人小说的衣钵,借鉴宋元话本、明清拟话本及民间讲唱文学的韵致,却不为之牢笼而进出自如,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汪曾祺对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派二合一“揉面”式的尝试,也显得驾轻就熟,不露破绽。坚守平民立场,拥中西眼界,构建和谐体系。汪曾祺重古不泥古,引外不媚外,尊重现代化成果,尊重生命的活力,他把中国传统的文人情调、西方哲学的深度思考以及时代对人的应有呵护融合一处,树立了“人间送小温”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艺术理想。他的这种自喻、自律与自我提升,其实是可以推而广之作为善意的、安稳的文学之道、艺术之道和文化之道,由我们的艺术和社会认真践行的。除净火气、感伤,抵达恬静、温暖,“人间送小温”珍视中国经验,不忘西方理念,几乎从来不去领风气之先,却能在朴素与平凡里持续地送上一种毫不张扬然而又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