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史话
HISTORY OF LITERATURE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随着史诗大剧《跨过鸭绿江》在CCTV-1黄金档热播,这首曾经激励无数志愿军战士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中国志愿军战歌》又一次回响在耳边,激荡在人们心中。
你知道吗?这首战歌的词作者是咱黑龙江绥化人——麻扶摇。
麻扶摇生平
麻扶摇,原名麻向摇,1927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现北林区新华乡兴发村蔡家窝棚屯。1947年参军,翌年入党。先后在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二团、东北野战军炮兵第一师26团中担任政治干事、文化干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志愿军炮兵1师第26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1954年奉调到炮兵司令部办公室工作。1955年授予大尉军衔,后晋升为少校军衔。1966年又奉调到第二炮兵部队某基地机关工作,历任组织处长、后勤部副政委、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军职)、基地纪委书记等职。1987年2月离休。2019年1月20日在京去世,享年92岁。
战歌的诞生
麻扶摇解放战争期间随四野南下,一直打到湖南的衡阳。在那里,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部队群情激愤,准备打好最后一个战役,解放海南岛。突然,上级一个命令,部队返回黑龙江佳木斯垦荒种地。1950年夏秋,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又一声命令,部队告别丰收在望的大豆田,紧急开到丹东驻守。中央决定入朝作战,他所在的炮1师25团成为第一批入朝部队。
10月8日、9日,团、师先后召开动员大会,让麻扶摇代表部队官兵在大会上表决心,他当时任5连指导员。于是连夜赶写,激情很快就流露在他的笔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麻扶摇连夜赶写出征誓词
第二天,在动员大会上,他挥着拳头,高声呼出了这首誓词。通俗易懂,激情澎湃,声调高亢,赢得了战友们最热烈的掌声。会后,他将这首誓词抄写在连队黑板报上。这是见诸于文字的第一次发表。很快,师部的油印小报登了出来。师文工团还谱成曲子,演唱和教唱,一直唱到了朝鲜战场。11月中旬,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后任新华社国际部主任),到前线部队采访,从师部小报上看到了这首誓词,又听到了部队传唱,便写入了他的报道,刊登在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在大字标题下,醒目地登出了这首誓词,并说它是前线部队指战员的强烈呼声。当天,周巍峙在田汉办公室开会,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它,很是欣赏,而且激动不已。他一边开会,一边轻声哼哼,很快谱成曲。歌词中"横渡"被改为"跨过",其它一字未动。歌曲发表在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上。后来,一家青年杂志评论这首歌曲,说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进行曲。周巍峙受到启发,便将歌名改为《志愿军战歌》,并将原词"抗美援朝鲜"一句去掉了一个"鲜"字。歌曲发表时,署名为"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
周巍峙在会议中谱曲的手稿
1953年,在全国开展的群众歌曲评奖活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获得一等奖。为了给作者发奖,有关部门辗转查找,才在炮一师找到了词作者麻扶摇。从此,《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才署名为麻扶摇。
麻扶摇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麻扶摇平生只写过一首歌,中国音乐家协会却盛情邀请他入会,这个非专业的会员在专业艺术领域留下了他熠熠闪光的名字。
家乡人的骄傲
麻扶摇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生前曾多次回家乡探望,但他为人低调,虽然《绥化日报》《生活报》甚至央视都报道过他,大多家乡人却不知道耳熟能详的志愿军战歌出自他的手笔。文化学者、新闻专家贾宏图,作家、词作家艾明波等家乡人呼吁建立麻扶摇纪念馆,并将之纳入革命教育基地。
文化学者、新闻专家 贾宏图
贾宏图提起志愿军战歌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当年黑龙江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志愿军就是唱着这首铿锵有力的战歌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保卫家乡捍卫和平,在和平年代这首歌仍然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麻扶摇曾说,这首歌也是写给他自己的,雄赳赳,气昂昂,平时工作也要有这样的精气神儿。贾宏图说,这种勤奋忘我英雄豪迈的精神内涵就是我们这片黑土地孕育出来的。
作家、词作家 艾明波
艾明波是麻扶摇的同乡,他说,我们黑龙江不但有地理上的高地——高高的兴安岭,我们还有精神高地——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家乡人,也应该知道并且记住麻扶摇。志愿军战歌辐射出的热度和血性,依然鼓舞和激励着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的我们,挖掘历史,红色传承,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