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动态
News
9月22日,2011年黑龙江省舞蹈创作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由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和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举办。来自省内的近30位舞蹈专业的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出席了研讨会,观摩了哈师大舞蹈系教学成果展示,并就黑龙江舞蹈理论研究和舞蹈创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同志提出了很多有见地、可操作、具有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艺术的情怀是舞蹈不灭的灵魂
艺术需要独立的品格,艺术是清高的,也是单纯的。艺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称之为艺术,差一点都不是“术”而是“木”。 舞蹈是一种语言,是最古老的文化形式,早在远古时期,舞蹈就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原始、最重要的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舞蹈不是炫技,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表达的是某种文化。麻木的表情、空洞的眼神加上抽搐的四肢不是现代舞。无论动作多么规范、多么有难度,打动人、感染人的还是情怀,舞在情怀,只有情怀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内涵的人才能表现出有韵味的舞蹈,而韵味不是单靠几个动作和技巧就能达到的。情怀在于心灵的沟通,在于深刻的领悟和深厚的积累。优秀的舞蹈作品有时是几代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优秀的舞者,产生于深厚的积淀、刻苦的努力、勤奋的学习、不断的探索和对舞蹈的坚持。
二、资源共享,探索一条共同发展之路
黑龙江有很多人才,我们的舞蹈水平从全国来衡量也不弱,但我们的成绩为什么上不去,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其中有一点就是形不成合力,资源过于分散。有的有作品,却没资金,有的有资金,但没演员,如果高校联手,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就可能会创造奇迹。舞蹈作品想要冲击国家级奖项,高校应该是最有条件的,是突破口,必要时可从各校抽调人员集中排练,专门培训,花费精力重点打造。我们省有着雄厚的地域、民族、人文资源,只要下决心去做,总会成功的。
产学研相结合,是新形势下的一个新课题。艺术有很大空间,舞蹈教学与市场接轨,探索一条市场化发展之路,既可满足市场需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可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学生在不同的演出中还能得到锻炼,积累经验。我们不光是教学生技法,还要给他们搭建再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早日适应并融入社会。在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在社会办学中发挥他们的专长,学有所用的同时,也解决了社会办学力量不足的矛盾。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我省的舞蹈在表演上毫不逊色。我们的舞蹈上不去,弱在编导上,大力提高我省舞蹈的编导水平迫在眉睫。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多举办一些培训班。请著名舞蹈前辈讲学,传授他们的经验,不失为提高编导修养的方式之一。我省有一些老艺术家,他们来自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手里有很多财富,他们掌握的素材很宝贵。作品谁都能排,但素材不是谁都有的。学习、传承他们的艺术技艺,抢救他们手中的艺术素材,是一件十分必要并非常紧迫的工作,应尽快纳入视野,及早落实。有些编导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素材,而是没有切入点,像研讨会这样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十分难得,既可以开阔视野,突破局限,又可以在交流中找到契合点、切入点,碰撞出火花,产生创作灵感,萌生合作意向,这样的活动今后希望能多开展一些。
2、多举办一些高规格的舞蹈比赛,为新人、新作的涌现创造机会,铺平道路。2001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哈师大7个参赛节目都获了奖。但此后的比赛,我们看到别人进步很快,以后又去,看出我们大大落后了。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学生没有展示、锻炼的机会。我们很想鼓励学生去参加比赛,但这么多年我省舞蹈大赛少之又少,好的作品、优秀的人才没机会被发现,只能默默无闻惨遭埋没。多组织活动,才会有基础,艺术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出成绩往往要靠几代人去努力、去奋斗。舞蹈离不开院校,院校有底蕴,院校能接触到艺术的前沿成果和最新理念。我省舞蹈要发展,要冲击国家级奖项,院校是突破口。艺术到了一定的阶段,拼的就是文化底蕴、文化修养。舞蹈不只是技术动作,还要看表现力。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创造力的强弱。舞蹈比赛应设原创奖,要提倡原创,鼓励创新。学习别人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创新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
3、交流才会搞活。多搞一些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学的覆盖面更广一些,惠及更多的人,使我省的舞蹈事业得到整体提高。
4、艺术采风应该坚持。生活是艺术之源,离开了生活,艺术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采风就是素材撷取的必要过程,与生活贴得越紧,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近。
四、尊重培养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黑龙江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我们培养了很多人才,也走出去了很多人才,全国很多院校的创作骨干都是黑龙江培养的。黑龙江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制约我们舞蹈发展的因素之一。黑龙江流失的人才到了异地便能生根开花、结出硕果,这是为什么?经济的因素、体制的原因是一方面,政策的缺失也不容忽视。在黑龙江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人都是最值得敬佩的人,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应该创造条件、制定政策,让这些人能安下心来培养人,潜下心来搞创作。我省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任重道远,要制定计划,要设定目标。没有人才,队伍不强,一切都不过是一句空话。
五、舞蹈创作要把握本土精神
高校教师和院团编导应集中力量,多搞一些我们本土的东西,把握黑龙江的风格,把握黑土地的特色。我们黑龙江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族等四小民族;我们还有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渔猎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独有的,是我们的富矿,应深入挖掘并开发利用。用别人所无,扬自己所长,才能亮人眼目,才有竞争实力。
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哈师大的硬件并不好,但他们排出了像《日记》这样好的节目,令人敬佩。硬件是基础,硬件代表着形象,是实力的象征,也是提升自信、吸引人才的手段之一。艺术学院里的老师都是优秀的,但硬件很难尽如人意,这是非常遗憾的,与大学的形象不对等,与国际难接轨。因此,学校更应该软件、硬件一齐抓,两手都要硬。
2011年黑龙江省舞蹈创作研讨会的召开,为舞蹈艺术家和舞蹈工作者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我省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