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动态
News
11月12日,为期10天的“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在贵阳落下帷幕。大赛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市文化局、花溪区人民政府执办。
一、大赛概述
“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旨在响应复兴民族文化的伟大号召,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大潮,为民族舞蹈打造检验艺术水准和寻求发展方向的平台,表彰优秀舞蹈人才,奖励优秀舞蹈作品,树立精品意识,推动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中国最高的舞蹈专业奖项,“荷花奖”历来受到舞蹈界的尊崇,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舞蹈创作的最高水平,其评价标准也将引领未来一个时期的艺术走向。本次大赛力求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舞蹈文化和面向未来积极创新的平衡点,实现了崇尚文化、追求创新、激励人才、推介精品的目的。
大赛展现了精美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大观,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为观众献上一场场舞蹈盛宴。全国26个省、市29个民族的321个节目参加比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盛装舞》等6个舞蹈分获作品、编导、表演金奖。《银项圈》等9个舞蹈分获作品、编导、表演银奖。《少女沙吾尔登》等10个舞蹈分获作品、编导、表演铜奖。另有作品、编导、演员荣获“十佳作品”、“十佳编导”、“十佳演员”荣誉称号,部分参赛单位荣获“最佳组织奖”和“特别贡献奖”。受“荷花奖”组委会邀请,我省舞蹈家何新力、王举担任本届大赛评委。
为了在该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省舞协与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举办“黑龙江省舞蹈大赛”,从中选拔5个获奖节目参加“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初赛。在《小保姆——楠楠》和《鄂伦春人》进入半决赛后,省舞协做了大量联络、协调、服务工作,组织创作研讨会,请有关专家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并率队赴贵阳参加比赛。
最终,省舞协选送的《小保姆——楠楠》(大庆歌舞剧院创作表演)荣获表演铜奖、《鄂伦春人》(省歌舞剧院创作表演)荣获“十佳作品”奖和“十佳演员”荣誉称号,省舞协荣获“优秀组织奖”。
二、继承创新重格调蒙苗舞蹈快发展
《盛装舞》、《水姑娘》、《花溪花溪》荣获作品金奖,传达出这样的评审观念:坚持“三贴近”原则;遵循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风貌和审美情趣;追求创意独特、结构严谨、形象鲜活、编舞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鼓励创新与发展的同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与文化。
从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角度观察,本届大赛蒙古族舞蹈和苗族舞蹈表现突出,进步明显,尤其是群舞部分,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在25个总决赛作品中,有4个蒙族舞蹈《盛装舞》、《少女沙吾尔登》、《草原妇女》、《草原酒歌》。从蒙古族女性的群像,赫然立于舞台,令人难忘。《草原酒歌》表现了草原酒文化的豪迈深沉。大赛作品金奖第一名的《盛装舞》,在强烈的节奏中,蒙古族妇女在得到了崭新的描绘,像一群草原公主释放自己的激情和自豪,生发出充满着时代精神的愉悦和美感。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蒙族人民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逸兴豪情,与历史相承同时又与时代相契的意象之美。
2005年,“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首次落户贵州时,贵州的参赛作品全军覆没。此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贵州省舞蹈界“卧薪尝胆,知耻而后勇”,精心打造了《水姑娘》、《花溪花溪》、《银项圈》、《山那边》,《聆树岜沙》等作品。这些苗舞新作,个个服装亮丽,造型新颖,舞姿多变。苗族原生态舞蹈动作元素再一次被舞蹈家们进行了艺术的提炼和开掘,在保留苗族舞蹈特质的同时,更具舞台化和艺术化,勾画出崭新的、多维的苗族舞蹈。在本次大赛中,贵州共有10个作品进入半决赛,5个作品进入总决赛,占总决赛节目五分之一。贵州苗族舞蹈己跃居全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首列。
三、学习贵州经验重振龙江舞蹈雄风
贵州舞蹈快速崛起,引起全国舞蹈界的注目。据贵州舞协秘书长介绍:“贵州舞蹈崛起首先感谢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宏大战略。省、市领导多次亲自主持专家论证会,借鉴云南成为舞蹈大省成功经验,确立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多彩贵州’品牌的发展思路,把舞蹈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舞蹈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了解贵州的‘一扇窗’,提升贵州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省委、省政府要求相关文化部门制定改变贵州舞蹈状况的方案,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二年来,贵州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多次聘请全国著名舞蹈家举办培训班、创作采风,培养舞蹈人才,催生舞蹈精品。
“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旨在挖掘舞蹈资源,发现舞蹈人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现贵州人民良好的精神新貌。该赛事吸引了十万人参加比赛,百万人参与活动,营造了一个广场上、校园内、小区里随处可见舞动身影的艺术氛围。同时开展的舞蹈进古镇、进部队、进社区、进论坛、进学校的“五进活动”也都为贵州省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取得好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舞蹈之都”赋予贵阳更积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自信,并为其提供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荷花奖”大赛的举办,提升了花溪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舞蹈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06年,贵州实现旅游总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45%,接待游客4700万人次,同比增长51%。从舞蹈产业自身而言,“大地之舞”计划进入了实质性的布盘阶段,已着手建立中国舞蹈博物馆、中国舞蹈赛事基地、中国舞蹈创作基地、全国舞蹈院校教学实习基地、中国“大地之舞”博览园等项目。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冯双百说:“贵阳必将吸引全国乃至世界舞蹈界的目光,有望成为优秀舞蹈家的诞生地,舞蹈产业也将为贵阳经济带来实质性收益”。
贵州舞蹈事业的迅猛发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省与贵州虽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我们有着同样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舞蹈素材。我们也有同样辉煌的过去,贵州有《蔓箩花》,我省有《送粮队》、《你追我赶》、《绢花》。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省广大舞蹈工作者努力学习先进省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够抓住发展机遇,猛醒直追振雄风,为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