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3123123123123
首页 展&演臻艺剧场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乐萦中秋”网络音乐会:倾情回馈家乡父老 文艺志愿向美而行

图片1.png

索菲亚教堂,群鸽振翅飞旋,独具黑龙江地域风情的画面徐徐展开,“中秋节,好久没在家乡过了……”著名歌唱家刘和刚的一句画外音,拉开了“乐萦中秋”网络音乐会的序幕。

2.png

“乐萦中秋”网络音乐会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黑龙江音乐广播、极光新闻客户端承办,于9月20日19时30分由35家平台和频道全国直播。音乐会总时长1小时22分,共推出12首作品,全国观看人数达86万,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目前,网友们最喜爱的作品评选正在进行中。

3.png

初心:文艺志愿者献给家乡父老的节日大餐

中秋将至,国庆临近,举国同庆双节的时节,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是什么?他们需要一场什么样的音乐会?这是黑龙江省文联策划筹备“乐萦中秋”音乐会的起点。

4.png

5.png

6.png

以乐寄情,以歌传思,以文艺志愿服务的方式为家乡父老奉献一道节日大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期,让无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家乡还是他乡的龙江儿女,都能够通过网络观看音乐会,感受来自家乡的温情与牵挂——这是举办“乐萦中秋”网络音乐会的“初心”。

基于此,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韩会峰对参与文艺志愿服务的艺术家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个音乐会是一次探索之旅,我们要找到一条贴近观众、融入观众的路径,所有参演艺术家都要脱离舞台、常服素颜出镜,以生活中的形象面对观众,把成本和精力都投入到音乐制作中去。每个节目的制作都要有创新,无论是经典的还是民俗的,都要演绎出耳目一新的感觉,用音乐自身的魅力打动观众。”

创新:一体化联合制作繁荣网络文艺

这场音乐会将创新融入每个细节当中。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采用什么手法,每个小节如何表达,如何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思路?每个音符都是音乐家、工作人员反复推敲的心血与心意。最终呈现的音乐会有民族与世界的交响,有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有民俗和流行的结合,为观众演绎出不同风格的经典。

7.png

8.png

9.png

10.png

当东北民间小调《月牙五更》加入爵士风格元素,东北民歌《摇篮曲》同弦乐四重奏相结合,充满了新鲜感;以阿卡贝拉形式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形式活泼、互动性强,尤其受年轻人喜欢。而以蓝调口琴干净特殊的音色演奏的《弯弯的月亮》,更展现出年轻一代对音乐的理解……

11.png

12.png

13.png

这场晚会的舞台“创意”,就是没有舞台,也没有人工布景。没有华丽的演出服,没有讲究的灯光,在格桑花恣意盛开的田间花海、在花灯初上的哈尔滨街头、在哈尔滨大剧院前、在简陋的排练厅里……生活中的音乐家专注于表达艺术,和观众一起共情、入戏。

14.png

15.png

16.png,

音乐会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一体化联合制作”,词曲创作、编配、音乐家的二度创作、文学及输出、音频技术、视效技术、网络新媒体技术等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同时形成环环相扣的紧密衔接、合作,形成质量较高的视听新体验。

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音乐会选择了网络直播,与传播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媒体、平台联手制作,突破时空限制,用音乐同家乡父老对话,用音乐传递力量,用新的传播方式开启了繁荣网络文艺的尝试。

示范:践行志愿服务精神追求德艺双馨

这次音乐会的举办,是黑龙江省文联对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是引领艺术家追求德艺双馨的先行示范,这些参与志愿服务的艺术家们也用行动回应了“修身守正,立心铸魂”的倡议。

1个小时22分钟的网络音乐会得以完美呈现,背后凝聚着63名文艺志愿者、45名工作人员二十多天精益求精、不计得失的付出。

省文联副主席黄锦秋、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庆怡带领团队进行策划创作。省音协主席王宏宇、秘书长陆园媛确定节目框架,省音协各专业委员会推荐各自领域的经典曲目进行改编创新,再经专家、导演、直播平台的反复研讨,最后审定了12首演出曲目。

而每首曲目的制作几乎都是“磨”出来的。《但愿人长久》 这首仅2分钟的合唱,编曲视唱同步进行,仅乐谱就修改了8次,录音也重录了6次。由于整个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在工作时间无法请假,他们更多的选择午休、下班后的时间磨合,为了达到高水准,常常要干通宵。

18.png

在直播现场,本次网络音乐会总监刘峤、总导演杨威对这次的义务服务有着这样的表达:

“艺术无价,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作品留给社会才是最大财富。”

“志愿就是自己愿意,相比收费,用全部心思单纯地去制作音乐,再同大家分享,这就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