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艺评·80年抗战记忆回响 | 黑土忠魂・白山记忆——黑龙江抗联密营遗址群的精神丰碑与当代回响

时间:2025-08-15

黑土忠魂・白山记忆

——黑龙江抗联密营遗址群的精神丰碑与当代回响

初  阳


密林中的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顾景坤摄


深藏林海的红色丰碑

当无人机掠过小兴安岭的苍莽林海,鸡冠山密营遗址群的轮廓在皑皑白雪与墨绿色松林间渐次清晰:半地下的地窨子隐没在冻土深处,射击孔的残垣指向冰封的河谷,被弹痕击穿的松树仍倔强地伸向天空。这片散布在黑龙江林海雪原中的密营遗址群,不是冰冷的废墟,而是东北抗联将士用生命镌刻的“生存-战斗-信仰”三位一体的空间史诗。

在黑龙江的广袤地域内,抗联密营并非孤立存在。除了木兰鸡冠山,抗联密营还遍布于集贤七星砬子、北安南北河、汤原县亮子河、五大连池市朝阳山等广大地区。这些遍布黑龙江的抗联密营遗址,不仅承载着抗联战士们艰苦斗争的历史记忆,更是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的物质载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抗联部队在黑土地上为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不屈抗争。

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内的战壕。新华社记者 张启明摄


密营:白山黑水间的战斗与生存史诗

黑龙江的抗联密营遗址群分布广泛且极具战略眼光,核心遗址群主要集中在鸡冠山、张广才岭和完达山等地。各抗联部队利用这些山脉的险峻地形,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了严密的“游击走廊”,让日寇的“围剿”计划屡屡受挫。

鸡冠山地处木兰县,地势险要,林木葱郁,1936年春,赵尚志率东北抗联第三军西征至此,创建了这一重要根据地,队伍在短短几个月内由300余人急速扩张到6000人,形成了大规模的抗日游击区。鸡冠山密营群是集作战、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军事基地,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呈现系统化和规模化布局。依托这些密营设施,抗联部队在黑龙江地区开展了众多对日作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集贤七星砬子密营是东北抗联独立师在1936年夏季创建的后方基地,后成为抗联多支部队的重要依托。该密营群以兵工厂、被服厂、军政干校、后方医院为核心,形成了支撑长期抗战的后勤保障体系。1938年至1939年,日伪军调集数千人多次进攻七星砬子兵工厂,守卫战士与工人顽强抵抗,数十人壮烈牺牲,密营虽遭破坏,但见证了抗联“以战养战”的智慧与牺牲精神。  

北安南北河后方基地是东北抗联第二次西征的重要成果,1938年6月在小兴安岭西麓山区建成,涵盖南河、北河一带,成为抗联西征部队的“生命补给线”和第三军、第六军的指挥中枢。基地内设有医院、被服厂、修械所以及作战防御设施,1939年后成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的重要休整和指挥中心。1940年,北满省委在此召开“南北河会议”,冯仲云、李兆麟等领导人参会;同年7月朝阳山密营遭袭后,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南迁至此,继续指挥北满抗日游击战争。该基地在抗联突破日伪军包围圈、维系北满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汤原抗联六军密营位于汤原县大亮子河森林公园深处,是东北抗联第六军长期秘密驻扎的基地。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在此举行授旗仪式,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成为松嫩平原与大小兴安岭抗日斗争的重要支点。密营依托原始密林的隐蔽性,在指挥作战、修造武器、培训干部、治疗伤员、补给给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即便日本关东军派飞机侦察也未被发现。1979年,当地工人在此发现人工水井及房基,出土步枪、机枪、电话机等文物,后经复建,还原了木刻楞房、被服厂、军械所等设施,成为展现抗联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斗争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分布于黑龙江各地的密营群,虽地处不同区域、侧重不同功能,但共同构成了抗联部队“分散游击、集中歼敌、互为依托、长期坚持”的战略体系,是东北抗联在绝境中维系抗战火种的“生命线”。

航拍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全景 黑龙江省革命史专家 张旭生摄


考古实证:密营遗址发掘中呈现的历史细节

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的抗联密营遗址发掘工作,如同一把把钥匙,逐渐打开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抗战历史之门,为还原抗联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木兰县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群中的“簸箕掌”遗址,于2024年6月至11月期间,经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成果斐然。这里出土的50余种型号子弹,反映出抗联武器来源繁杂,且在装备匮乏的情况下顽强作战的艰难处境。在遗址外围,日本三八式步枪子弹集中出土区域,以及日军联队级炮弹的发现,尤其是前沿哨所周边数百个密集弹壳,直接印证了当年日伪军对密营发起的猛烈进攻,彰显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此外,7座房址中的炭化木头堆积,战壕内损毁的瓷器、陶器等生活用具,均是日伪军袭击并烧毁密营的铁证。  

集贤县七星砬子抗联密营遗址,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多年来,当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朴永鹤等人在此发掘出弹壳、钻床刀架、手术刀、中药碾子等文物,成为认定该遗址的有力依据。山下的集贤县红色抗联体验馆,陈列着从密营遗址出土的机床齿轮、步枪枪管、药瓶、缝纫机头等文物,锈迹斑驳的它们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

北安市南北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面积达7万平方米。踏查人员在通北林业局南北河林场的南山地带,于茂密丛林下发现清晰的土坑遗迹,初步研判为抗联战士居住的“地窨子”营房或防御工事基址。此外,遗址区还发现了两扇保存完好的石磨,这一普通却意义非凡的物件,揭示了抗联在敌人严密封锁下,于深山密营中加工粮食、维系后勤的艰苦图景。  

汤原县抗联六军密营遗址同样留下了诸多历史印记。1979年7月,亮子河林场工人采伐时发现一口人工水井,随后在水井北侧发掘出南北两座房基,并出土步枪、洋枪、机枪、电话机、饭盒等文物。如今,在遗址附近复建的木刻楞房子,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抗联密营营房、被服厂、军械所等场景,让后人得以一窥抗联战士的生活与战斗环境 。  

黑龙江各地的抗联密营遗址,无论是从战斗遗迹,还是生活设施与物品,都全方位、多角度地还原了抗联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守抗战、顽强生存的历史画面,让后人深刻感受到他们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念。


黑土淬炼的精神图谱:抗联精神的具象表达  

东北抗联密营不仅是军事设施的遗存,更是抗联精神的物质载体。这些深藏于林海的遗址群,以实物证据诠释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而木兰县鸡冠山抗联密营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更是将这种精神内涵展现得尤为深刻。 

密营的创建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相连。1936年,赵尚志将军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西征至木兰,在此创建以鸡冠山为核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于同年8月1日签发《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三军通告》,标志着这支部队在党的领导下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密营群中系统化的指挥机关(地窨子、会议室等)、与作战体系联动的布局,印证了抗联部队“党指挥枪”的原则——即便在孤悬敌后、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党的领导,以密营为依托扩大抗日武装,开展150余次有据可查的对日作战,将抗日烽火燃遍北满大地。  

这种信念在其他密营中同样鲜明。集贤县七星砬子密营作为抗联多支部队的后方基地,不仅建立兵工厂、被服厂保障作战,更通过军政干校培养干部,将党的抗日主张融入军事斗争与生产生活中,体现了抗联部队对党的绝对忠诚。

每一处密营的遗迹,都镌刻着抗联战士为民族解放挺身而出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簸箕掌”遗址出土的50余种不同型号子弹,折射出抗联武器匮乏却坚持作战的困境——他们用缴获的杂式武器对抗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前沿哨所周边数百个密集弹壳,见证着在日军联队级炮火进攻下的殊死抵抗。遗址中炭化的小米、黄豆、玉米等粮食,以及专门设计的排水系统、火炕等生活设施,表明抗联战士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即便面临饥饿、冻伤的威胁,依然选择扎根密林,以密营为堡垒守护民族尊严。  

七星砬子密营的抗联战士同样以“毁家纾难”的决绝践行民族大义。为解决造枪钢材短缺,他们冒险扒取日军钢轨;为维持兵工厂运转,在溪流上筑坝引水发电;面对400余名日伪军的进犯,守卫部队与敌人血战到底。这种“宁为玉碎”的气节,正是民族大义的生动写照。  

密营的防御体系与战斗遗迹,是抗联战士“血战到底”精神的直接见证。大转山密营600余米的“锯齿”形交通壕,依山势起伏设计,既能隐蔽转移又能有效阻击敌人,展现了在绝境中迸发的军事智慧。“簸箕掌”遗址中被烧毁的房址、战壕内损毁的生活用具,证实日伪军曾对密营实施毁灭性袭击,但抗联战士并未屈服——他们在废墟上重整旗鼓,依托密营群继续与敌人周旋,用生命诠释“只要一息尚存,抗战就不会停止”的誓言。  

这种气概在各密营的战斗史中一脉相承。汤原抗联密营的战士在日军“篦梳山林”式的搜捕中,以地窨子为依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坚持救治伤员、修复武器;七星砬子兵工厂的60余名守卫者,在日军毒气进攻下全员牺牲,用生命践行“与阵地共存亡”的信念。这些密营虽屡遭破坏,但抗联战士的战斗意志从未熄灭,最终在黑土地上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跨越时空的当代回响:密营遗址的保护传承与价值转化  

对木兰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群的保护,是黑龙江地区抗联文物保护工作的缩影。自2015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确认其为抗联第三军密营核心区后,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搜寻小分队便开启了系统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他们跋山涉水,对木兰县及毗邻区域5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遗址进行调研核查,累计搜寻到密营及相关遗迹千余个。按照文物保护“四有”要求,小分队逐一核实信息,建立了初步的密营遗址档案,为后续保护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后,木兰县文保中心进一步发力,利用先进设备对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进行全面复查,通过定位、拍摄绘制密营遗址分布图,划定保护范围,新发现抗联密营遗址5处、文物单体157个,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四普”和革命文物保护档案。2024年6月—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鸡冠山核心密营遗址“簸箕掌”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为密营的历史定位与价值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也推动了保护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迈进。  

木兰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群的保护传承,始终与红色基因的活化紧密结合。当地通过修建登山石阶、木质栈道等基础设施,提升抗联红色旅游路线的体验感,2022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近密营、触摸历史。同时,当地正筹建木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展览馆,并推动其申报全国第九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展陈与更高层级的保护,强化密营遗址的历史叙事功能。 

这种“保护+传承”的模式,在密营保护工作中一脉相承。搜寻小分队在建立密营遗址档案时,不仅记录遗址坐标与设施信息,更注重收集与密营相关的历史故事、战士事迹,让冰冷的遗迹与鲜活的历史记忆相连;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出土文物的整理与研究,都成为还原抗联生活、解读抗联精神的重要素材。这些努力让密营遗址从“深山里的遗迹”转变为“可感知的历史课堂”,使抗联精神在当代有了更具体的传播载体。  


永恒价值:从“隐秘堡垒”到“精神丰碑” 

遍布黑龙江各地的抗联密营遗址群,不仅是黑土地上那段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直接见证,更凝结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抗联精神。从遗址中系统化的营区布局、多样化的生活与作战设施,到考古出土的弹壳、炭化粮食,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抗联战士在绝境中的坚守与抗争。  

对密营遗址的保护与传承,让这段历史从未远去。通过档案建立、考古发掘、展馆筹建等举措,密营遗址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既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实证,也为当代人理解抗联精神提供了具象化的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抗联密营遗址群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将持续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让抗联精神在黑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来源: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初审:尹树凤  

复审:肖萌 

终审:黄锦秋 


臻艺天地
二维码
黑龙江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