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6
孙樱赫
提要: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以“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为核心,注重生命价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兼顾理性与感性,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在古典文学艺术中,中华美学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前,如何在继承创新中发掘和弘扬中华美学传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从中华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阐释、在文艺创作中的融合应用,到当代中华美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探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文艺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形神兼备;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孕育了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以“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为核心,注重生命价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兼顾理性与感性,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全球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如何在继承创新中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使之成为推动当代文艺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才能推动中国文艺事业实现持续繁荣发展。本文旨在立足当代文艺创作实践,系统阐述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体现,并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传统,以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华美学传统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自先秦时期,中国就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其渊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中蕴含的美学理念,为后世奠定了中华美学的基础;老子、庄子、孔子等先哲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趋向。
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古代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①。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创作。二是注重“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中华美学强调艺术创作既要注重外在形式,也要重视内在精神,追求“形”与“神”的统一。三是强调主观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中华美学强调艺术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主观情感的投射,要求创作者和欣赏者通过内心的体验达到审美的境界。四是崇尚生命价值和精神追求。中华传统美学并非单纯追求形式美,而是更加关注生命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提升。
(二)“形”与“神”的统一:中华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形”与“神”是中华传统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形”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视觉要素;而“神”则指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包括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体验等。中华传统美学强调“形神兼备”,即艺术作品既要注重外在形式的魅力,也要体现内在精神的升华。
这一“形神统一”的审美理念贯穿于中国各个艺术门类。在绘画艺术中,中国画家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强调通过对象物的外貌把握其内在精神气韵②。在音乐艺术中,中国音乐讲究“声韵并茂”,追求声音与情感的和谐统一③。在建筑艺术中,中国建筑师追求“形神兼备”,既注重建筑外观的秀美,也关注建筑内在的文化意蕴。
(三)崇尚生命价值和精神追求的中华美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④。在中华美学视野中,艺术创作并非单纯的形式技巧的运用,而是一种通过物质形式达到精神升华的过程。相较于西方美学传统更多关注形式美和审美体验,中华传统美学更加注重生命价值和精神追求的美学境界。
这种崇尚生命价值和精神境界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在文学创作中,中国古典作家追求的不仅是优美的语言形式,更重于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在绘画创作中,中国画家追求的是“意在笔外”的精神境界,通过笔墨传达内心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在音乐创作中,中国音乐家追求的是“声入心通”的音乐境界,让音乐成为沟通内心世界的媒介。总之,中华传统美学高度重视艺术创作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滋养和提升,这种审美追求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中华美学传统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主观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对生命价值和精神境界的崇尚。这种深厚的美学传统,孕育并铸就了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发掘和弘扬这种中华美学传统,为文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中华美学精神在文艺创作中的体现
(一)中华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文艺创作的影响
中国悠久的美学传统对古典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文人就将美学思想融入文学创作的实践中,以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经》中抒发自然美、生命美的诗歌,深深吸收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其后的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也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
在音乐创作中,中国音乐家追求“声韵并茂”的艺术境界,注重音乐与情感、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诸如《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经典作品,无不彰显了中国音乐审美向往“心通神会”的美学精神。在戏剧艺术中,中国戏曲追求“生旦净丑”的形神结合,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表达人生哲理,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其坚贞、勇敢的性格特点,正映射了中华传统美学强调人格修养的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在中国悠久的文学创作传统中,中华美学精神以多种形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先秦诗歌中,《诗经》洋溢着对自然美、生命美的赞美,其极富诗意的语言描绘,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和谐的宇宙观。《楚辞》则通过想象力丰富、抒情深沉的手法,传达了文人内在忧思和精神寄托,彰显了中华美学注重主观审美体验的特点。到了唐宋时期,诗人们更进一步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内蕴,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诠释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都充分体现了中华美学崇尚生命情怀的特质。在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中,孔孟学说突出了中华美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提升的核心价值。孔子提出的“礼”的理念,正是要求人们在外在形式的修养中达到内在精神的升华,这种以“德”养“美”的美学追求,深深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发展走向⑤。
(三)中国传统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质
除了文学创作,中国传统的绘画、音乐等各类艺术形式,也深刻映射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魅力。
在绘画艺术中,中国画家通过线条、用墨、构图等手法传达内心的生命体验,例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巧妙运用皴擦、点染等技法,抒发出隐逸静养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审美注重“形神兼备”的特质。在音乐艺术中,中国音乐家注重音乐与情感的内在契合,追求“声韵并茂”的艺术境界,如著名的《春夜洛城闻笛》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感怀,彰显了中华美学强调主观审美经验的特点。
三、当代文艺创作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
(一)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与阐释
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学理论,全面阐发其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成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从历史的维度全面梳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渊源与发展脉络,系统探讨其核心范畴,如“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等概念的内在逻辑与外延含义。同时,也要用当代视野重新审视传统美学理论,发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取向,从而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家的经典著作,全面梳理其中蕴含的审美范畴和思维方式,阐发其内在的哲学基础、价值意蕴。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当代文化语境,反思传统美学理论在新时期的适用性和创新可能,探索其与现代美学思潮的对话共振,以推动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与阐释,才能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推动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转化。
(二)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有机融合中华美学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有机融合中华美学精神,使之成为推动当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要求当代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积极学习和汲取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运用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创作方法,以全新的形式表达当代文化诉求。
一方面,当代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中华传统美学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注重主观审美体验的审美价值取向等,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创新性转化。另一方面,当代文艺工作者还要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当代文化元素,力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
(三)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华美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精辟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⑥这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和吸收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同时积极借鉴现代西方美学的有益成果,最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范式。
一方面,我们要在深入研究中华传统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其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推动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时代性的美学新范式。比如,我们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美的理论,进一步阐发中华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价值,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积极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美学理论的有益成果,与中华美学传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构建符合当代文化需求的中华美学新体系。比如,我们可以结合西方审美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观者审美体验在中华美学传统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结语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才能推动中国文艺事业实现持续繁荣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未来,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和吸收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同时积极借鉴现代西方美学的有益成果,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华美学体系。
注释:
① 管楠《现代中式会所环境设计中古典园林的意境表现》,《苏州大学》,2015。
② 常永久《试论中国画意境之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106-108。
③ 王琳《<阳关三叠>琴曲和歌曲的交融与借鉴》,《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5):55-57。
④ 李德顺,葛晓音,张学智等《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中国文化研究》,2023,(03):1-27。
⑤ 肖敏,王金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当代经济》,2015,(10):124-128。
⑥ 张玉能,张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美与时代(下)》,2015,(01):20-25。
(作者单位:望奎县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 )
文联要闻 更多+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