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6
高天宝
摘要:文化传承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加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彰显中华文化精神与美学思想的重要承载。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北疆民族特有的且极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一项民间技艺,2006年鱼皮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通过老艺术家们及工艺匠师的世代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显现出“北疆文艺”特有的文化风貌与美学精神。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文化传承与美学精神建构中续写文化强国新篇章。
关键词:文化传承;北疆文艺;美学精神;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文艺传承与保护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中华民族各地域民族民间文艺传承和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文艺传承体现着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积蓄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发展力量,积淀着中华民族世代发展的优秀文艺精华。黑龙江作为祖国北部边疆省份,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众多古老的文化和传统文艺基础,也正是黑龙江这种多元化的文艺传统积淀,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也根植了“北疆文艺”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文化传承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破解文艺在新时代面临的难题,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世界影响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基因,对于当今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研究、美学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文化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推动文艺传承与保护发展走向新的辉煌,指引着民族文艺的蓬勃发展。
黑龙江文艺发展根基厚重且历史悠远,积淀着内涵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文艺美学精神让黑土大地文化熠熠生辉,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一、“北疆文艺”传承的时代价值
黑龙江少数民族众多,其所展现的民族特有的文艺内容与技术技艺积淀着深厚且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散发着北疆沃土的文化芳香。
1.承托历史积淀,彰显文化特色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艺是黑龙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北疆大地的文化特色,黑龙江众多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本民族的文化精华,汲取了北疆大地的深厚文化根脉。根植于北疆大地,我们大力发展黑龙江少数民族文艺,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又是彰显龙江特色多元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我们要坚持扎根历史,推陈出新,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搜集整理与发展创新工作,特别是对黑龙江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六小民族的传统民间文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上更要下功夫,让民族文艺的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独有的赫哲族乌日贡大会、赫哲族嫁令阔、赫哲族婚俗、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以及赫哲族伊玛堪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们是黑龙江文艺的重要文化载体,彰显着北疆大地的文化实力与世界影响力,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2.承载教育使命,提高国民素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近些年,黑龙江省各民族间积极开展文化传承人的普查挖掘工作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力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一些地区还经常性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如少数民族文艺专场,民族民间原生态文艺精品展演,民族非遗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军营等演出,发现和培养了众多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提升了我省文化育人的整体综合素能。同时,黑龙江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也是让青少年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窗口,推动黑龙江展现出特色龙江文化风采。
赫哲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蕴藏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技艺,其特有的鱼皮制作技艺有着高超的技艺技法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文艺传播、宣传和教育活动可向更多人传递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展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可以激发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相关的技艺和人才,确保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和延续,并为赫哲族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北疆文艺”中美学精神的建构——以赫哲族鱼皮技艺为例
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海纳百川、不断衍化的自由且开放的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华美学精神是以感兴思维置于艺术审美活动中进行文化与艺术审美考察,既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理论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尝试,也是结合新的时代需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灵实践。感兴是中华传统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核心,贯穿于中华艺术审美活动的全部流程与各个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具有多层次丰富意蕴的美学理论体系。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国人自由生命精神最本真又具有超越性的感性呈现,是中华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核。
1.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体现
阴阳互补、动静互根是天下万事万物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以天然的鱼皮为主要创作材质,鱼皮具有天然鱼鳞花纹,有着色泽清晰的明暗深浅与层次变化,天然的纹饰或动或静,浑然天成,是任何其它美术材料所不能取代的。通过鱼皮为创作载体所呈现的艺术作品意境深沉幽远,风格古朴且自然,有立体动感,一幅幅多彩的鱼皮画面活灵活现,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非遗之美。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体现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意味着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其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表达,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法,通过剪刻、涂染、粘贴、缉缝等工艺手法,表现其作为民族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工艺性,随着技艺的发展与传承,衍变出雕镂、拼贴、缝制等多样化艺术形式,在作品内容上体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文精神的传递,清朝诗人沈兆禔曾有诗:“鱼皮柔共兽皮夸,五色相辉映日华。裁作衣裳为袜线,天留文锦与渔家”,描绘鱼皮艺术品天赐丹青美妙。
3.承守初心、薪火赓续的传承精神体现
鱼皮制作技艺,是中国赫哲族传统手工艺术,在长期渔猎生活中形成独特“鱼皮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其体现的鱼皮画制作技艺也是赫哲千年沉淀的民族文化符号,是对几千年前民族本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赫哲族是我国现存最小少民族之一,加强其文化形态和技艺的濒危性保护,是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通过传承人承守初心、薪火赓续的世代发展与创新,提高对传统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4.真实、善良、美好的民族精神体现
鱼皮制作技艺由鱼皮服饰、鱼皮图腾图案为基础发展而来,鱼皮材质独特,反映地域文化,其创作题材多样化,艺术语言多元化,已经深深根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其积淀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儿女真实、善良、美好的精神品格,被誉为“写在鱼皮上的史书”。洪荒时代赫哲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塑了至真至善的纯真品格,生命与生存的艺术相伴而生,通过各种图案形态反映古老的历史,审美追求与信仰崇尚,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积淀愿望与情结,其内涵形式独特,是现存历史久远且最鲜活的传统艺术形式,在族际交流、国际交流中已成为独特的形象大使、文化名片。
结语
现如今,在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传承人也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结合,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更传达了新时代的美好价值观和美美与共的美学精神。鱼皮制作技艺作为现代文明的全新载体和表现方式,其把古老、神秘的赫哲族非遗文化用年轻化、大众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是非遗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极佳融合与创新,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一种传统技法的新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楠,谭杰《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经济师》,2020(3):160-161,166.
[2] 曹义竟,张焘《基于赫哲族鱼皮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工业设计》,2017(12):21-22.
[3] 晓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中国工会财会》,2015(10):54-55.
(作者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文联要闻 更多+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