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6
李广宇 孙立志
提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答了有关文艺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是对我国文艺工作的根本要求,更是对文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深远谋划。这一导向,要求创作者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期盼,以文艺的力量凝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化理论研究,以系统性、学理性、整体性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实践,以此丰富文艺的创作内涵。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鲜明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火热开展一系列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人审美旨趣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的基石,其核心要义在于对文艺“人民性”的深刻把握和坚决倡导。文艺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文艺事业发展的当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①文艺要在“两个结合”视域下与时代同行,为人民书写,不断创新发展,描绘出反映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精彩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表明只有当社会按照唯物史观的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相应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刻阐明了文艺理论建设在新时代的角色定位和重大作用。
讲话强调文艺的人民性,这是理论基石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 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③这是党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文艺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应服务于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人民至上的创作导向,不仅要求文艺作品要源于人民、扎根人民,还要求作品能反映人民的心声,触动人民的情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
讲话强调文艺的人民性,还体现为明确了文艺批评标准。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作品的好坏应由人民的反响来决定。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促使文艺创作更加注重接地气、贴近生活,促使文艺工作者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敬畏之心,创作出更好传播中国故事的人文作品。
讲话强调文艺的人民性同时也倡导创新。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应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在坚持人民性的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创造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艺精品。这种理论鼓励文艺的多元化,既尊重个性,也呼唤集体的创新智慧,为文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 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④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重要讲话中的要旨,它不仅是一种创作原则,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主张。人民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文艺创作的全过程都应当围绕人民展开,从创作源泉到审美标准,再到价值评价,都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文艺创作的源泉在于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实践是文艺的创作土壤,也是艺术灵感的滚滚源泉。“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⑤正如河流源于高山,艺术的灵感也应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平凡还是壮丽,都是文艺工作者需要捕捉和表达的精彩瞬间。深入人民的生活,贴近人民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让文艺创作的脉搏与人民的心跳同频共振。
文艺作品应当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⑥人民不仅是生活故事的主角,更是精神世界的塑造者。在文艺创作中,人民的情感、梦想、追求和价值观,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表达。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描绘人民,更要倾听人民的声音,理解人民的期待,让作品成为人民心声的传递者,让文艺创作不再是单方面的表达,而是与人民共同创作的过程,增强作品的亲民性和认同感。
人民的审美需求是文艺作品评价的基准。“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⑦文艺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技巧的精湛处理,更在于能否触动人民的心弦进而引起共鸣。文艺创作要接地气,不能脱离人民的审美意趣和情感体验。文艺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伦理道德、社会评价,都应当以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为指向,让人民成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和受益者。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建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建,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的指引下,对文艺理论体系的丰富与深化。这一理论创新的过程,既是回应新时代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造性传承。在新的历史方位,文艺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以更鲜活的形态,更贴近实践的视角,为文艺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坚持人民性的基础上,理论创新需要植根于现实生活,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理论创新要与人民的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观察,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艺观念和创作原则。
理论创新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的功能与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 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⑧在新时代,文艺不仅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手段,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文艺作品应当以艺术的方式和科学的内容,来回应社会的关切,关注时代的发展,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文艺作品激发社会的思考,提升公众的道德意识和审美品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发展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成为常态。理论创新需要接纳多元文化,尊重各种艺术形式,鼓励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互鉴与共生。同时,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理论创新也体现在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接纳与运用上。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的普及,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文艺理论需要适应这一变化,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规律,探讨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文艺理论框架。
在这一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文艺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四、未来展望:文艺事业的繁荣与人民的期待
在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繁荣与人民的期待联系得更为紧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的指引下,未来的文艺创作将更加注重人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在内容创新上,未来的文艺作品将深入挖掘人民生活的质感,展现人民群众的微观世界。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微观描述,都将更加注重个体的描绘,让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故事都能成为社会历史画卷中的生动一笔。文艺作品将不再仅仅是社会现象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反映人民的思考,激发人民的共鸣。
在形式创新上,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将为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未来的文艺作品将打破传统媒介的限制,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创造出沉浸式、交互式的艺术体验,让人民更加直观地感受文艺的魅力。
在理论创新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将深入探索人民性在新语境下的表达方式。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践导向,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化,以理论创新推动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关注文艺与世界沟通的特殊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⑨理论界将更积极地参与到跨界对话中,与国际文艺理论交流互鉴,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在服务人民上,文艺事业将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反馈。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如社区艺术节、群众戏剧、全民阅读等,让文艺走进人民的生活,让人民成为文艺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文艺评价体系,让人民群众的声音成为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结语
文艺事业的未来发展道路是一条充满希望、期盼与创新的康庄大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文艺工作者将承载着人民的期待,以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不断探索新的艺术领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让文艺事业在新时代镌刻出更加璀璨的光彩篇章。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7页,第7页,第24页,第26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作者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
文联要闻 更多+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