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主题征文(文学艺术类)选登】网络文艺的创作样态与生产传播策略研究

时间:2024-11-26

黄小航


摘要: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艺,并在市场规律的运作下形成区别于传统文艺的创作样态,为中国文艺带来了审美观念与创作实践的深刻变化。文章从网络文艺的创作特征、发展趋势与类型出发,分析目前我国网络文艺的创作者、受众群体的画像,提出目前网络文艺全民性、草根性、分众化的创作样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文艺的生产与传播策略,作为网络文艺在科技巨变的时代与快节奏的网络算法中,仍占有一席之地的理论依据,以期继续产出优质的网络文艺内容,为人民带来更为丰富而有深度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网络文艺;文艺创作;文艺生产;文艺传播

 

引言

随着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移动端为主的阅读、观看、浏览、收听等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一环,并在长期以往的使用中悄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与审美方式。网络文艺在创作者、APP平台、接受群体等多方的交流与实践中形成独有的生态,成为网民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这里的文艺类型不仅仅指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网络文学,更包含了以抖音、快手等为依托平台的短视频创作、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广播剧、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形式的网络文艺形态,依靠流量和点击率获得网民的青睐,并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新媒体影响下的网络文娱产业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之一。 

一、网络文艺的创作样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创造了新的传播渠道,每个人既是创作者也是接受者;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提高了受众反馈的效率,算法与大数据把创作内容分门别类推荐到感兴趣的人面前,人们根据喜欢的内容进行交流或再创作,则进一步推动了新的大众流行出现,这体现出网络文艺具有很强的覆盖面和再生产能力,既具有部分传统文艺的特征,又区别于传统文艺。在此,本文把网络文艺放置在大众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交集上,分析其中透射的审美转型与创作样态,把握背后的创作经验与规律。

(一)创作模式的全民性

网络文艺的创作模式指的是网络文艺的创作活动中一般性、共识性的行为方式。网络文艺的创作模式具有全民性,即人人参与创作、人人共享创作成果。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新媒体的推广降低了创作的准入门槛,传统的文艺创作需要专业的学习、昂贵的设备,创作方法和创作成果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文艺能够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随时随地地被浏览、转发、评论、创作、发布和交流,例如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剪辑简单化、转场模板化,根据算法推送的同类短视频,极大降低了生产与接受的门槛,使用者可以模仿制作自己的短视频,实时互动即能获得反馈。用户在拍摄自己的视听作品时,赋予其私人化的情感与意义,再由大数据推到相似爱好的用户主页里,如此完成了创作作品在“下沉市场”的流动。在人人都能创作表达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创作模式的全民性实现了一个自由的、全面发展的赛博世界。

(二)创作内容的草根化

由于创作模式的全民性,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后现代主义式的集体狂欢消解了文艺作品的独特性与严肃性,引发一轮又一轮的网络“造梗”、跟风潮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认为,“狂欢精神”主要体现在狂欢的全民性、仪式性和颠覆性,与草根化的网络文艺创作不谋而合。全民性、社交性、互动性的创作环境下,人们追求流量、浏览量、阅读量等可视化数据,创作内容趋于草根化,通俗易懂的故事和表现形式符合快节奏的当下,也适应了用户碎片化的浏览习惯。

创作内容的草根化,具体体现在网络文艺作品的“网感力”上。“网感力”符合特有的思考模式、认识方法与审美方式,主要表现为视觉化、游戏化、个性化的叙事方式。网络视听作品快速的剪辑节奏使用户能在短时间内获取重要信息,随手实拍即时分享的短视频带来完全真实的“在场感”,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能激起用户的情绪并将其投射到真实的世界里;对于网络文学,打发时间、弥补缺憾是读者阅读的重要目的,贴近生活的草根叙事逻辑容易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乃至消费需求。巴赫金认为,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正如这种自发的、天然的、深广的“草根性”,代表着大众文化的演变趋势,也是研究社会思想变迁的重要参考对象。

(三)创作类型的分众化

分众化指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向特定受众或受众群体提供差异性的信息与服务。新媒体的出现既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传统渠道,也改变了信息流的推送方式。受众在使用中将更注重自身需求,从而针对性地获取专业、优质的信息。趣缘圈层的形成呼唤市场为其提供符合圈层审美需求的作品。网络文艺在大数据的算法和市场化的运作下,开始呈现出分众化的类型。

网络文艺的创作类型表现出百花齐放的人民性与时代性。针对受众的个性化定制文艺作品反映受众的期待。《三体》小说原著的火热催生出众多科幻题材网络文艺作品,以满足受众对科幻未来的想象;网络文学中的“爽文”以其直接畅快的快节奏叙事、“人设”、“金手指”特色的网络文艺在行业内获得了优势地位,迎合了青年读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分众化的创作类型为受众划分了对应的赛博空间,即使是小部分受众偏好的文艺类型也能通过即时交流、分享、互动扩展成圈层社区,在网络上每个人都能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审美需求与社交需求同时被满足。 

二、网络文艺的生产传播策略

(一)网络文艺的生产策略

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文艺创作风向,我国的网络文艺生产工作积极跟进,并迎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既要正确评价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文艺作品,又要依靠专业人才打造优质文艺作品,贴合市场需求,更好地把握用户喜好与算法走向。要把加强对网络文艺工作者能力培养、促进网络文艺繁荣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达成网络文艺的精准引导目标,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作品。

1.制定专业的网络文艺评价机制

网络文艺因互联网而生,并随媒介融合而深入发展。技术塑造、审美重构、商业驱动构成网络文艺评价的三个维度,制定专业的评价机制则需要这三个维度的多元主体融合协作。网民、企业、媒体和学院派四个主体的协作构成客观、合理、专业的网络文艺评价机制:其一,网民具有深度的网络文艺文本体验,网民的直接感受即是文本最基础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理解;其二,企业的评价是网络文艺商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文艺贴上某种标签,形成清晰的评价标准,利于将消费者和作品连接;其三,媒体的评价肩负着社会责任,围绕网络文艺引发的热点,评判网络文艺的价值,重在引导网络文艺有序健康发展;其四,学院派运用文艺理论对网络文艺现象进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阐释,能够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审美直觉,具有自觉的理论建构意识

2.打造网络文艺优质人才队伍

在创作没有门槛的网络文艺场域中,创作容易从草根化走向粗糙化、粗陋化、粗鄙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艺术必须能够增强人的生命的本质力量而不是萎靡、窒息人的本质力量。网络文艺优质人才队伍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以优秀的作品带动健康的创作导向。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加强对网络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引领。其次要加大力度实施各类文艺培训工程,帮助网络文艺工作者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与平台、企业、用户等多方合作建设网络文艺学科基地,分析市场需求和用户画像,发挥学术共同体、智库、媒体的协同作用,促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共建、市场共聚、人才共育的有机生态。要将思想、制度、各方力量与网络文艺相结合,鼓励创作,以量变引发质变,让更多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二)网络文艺的传播策略

新媒体的普及为网络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平台,社交网络的发展推动创作平台不断发展壮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传播模式的多元性对网络文艺的传播策略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传播优质网络文艺、如何控制传播效果成为网络文艺的传播目标?要把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作为破局关键,助推网络文艺“破圈”走远。

1.加强互动引流,助力文艺“破圈”

网络文艺的传播环境中,创作者在从实时互动中获得反馈,进而产生社交意义。受众通过平台把内容以树状的延展路径传播到其他人的视野中,受众便从单一身份转变为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依托服务器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大数据技术,任何一个与网络相通的传播主体都可以成为新的控制节点或者传播中心。鉴于此,借用大数据作为掌握受众信息、实施垂直运营、强化用户黏性的重要工具,以及制定投资战略的重要参照,有助于文艺走出小众圈子,扩展受众群体。优质的网络文艺一定是人民的,天然具有贴合热点的优势。把握时代脉搏的文艺作品,更容易引发全民讨论,跨平台增强互动,有利于文艺“破圈”,取得口碑与市场的良好效益。

2.拓宽传播渠道,实现文艺出海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优质的网络文艺是世界感知中国的窗户。文艺出海需要突破地域限制,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平台自身在文艺传播中的参与度和传播力,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文艺管理者要不断提升网络运营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推广营销能力,提升平台的国际化水平,加大IP开发力度,帮助优质、精品网络文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实现文艺出海,向海外用户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文艺的创作样态和生产传播策略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在了解当前网络生态的基础上归纳创作规律,并制定出科学的生产传播策略。具体从评价机制、人才队伍、文艺“破圈”、文艺出海四个方面来提高网络文艺的生产能力和传播效率,以期总结和展望网络文艺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对网络文艺的创作生产传播研究探析,既从人民出发,又指向人民,网络文艺的发展成果均由人民共享。

 

注释:

① 彭宽《视听形态嬗变:网络短视频审美刍议》,《当代电视》,2023(10):99-103。

② 许波《论网络视听文艺的“网感力”》,《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04):121-126。

③ 邱明丰《中国网络文艺理论话语多维生成路径》,《社会科学研究》,2022(06):207-212。

④ 炜熠《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略论》,《中国文艺评论》,2023(12):13-21+124。

⑤ 刘荃《网络视听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外在机制与生产逻辑》,《艺术传播研究》,2023(02):27-4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

文联要闻 更多+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
臻艺天地
二维码
黑龙江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