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主题征文(文学艺术类)选登】历久弥新:新时代美术创作社会性的特殊功能

时间:2024-11-26

万梅子      赵浩


摘要:当我们深入地审视当代艺术的广泛领域时,众多创作者早已渴望打破现有框架的束缚,超越常规的审美观念及内心体验。21世纪以来,艺术家们在作品中愈发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再中国化”的趋势,浮现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魅力与特殊职能,同时存在具有社会性因素的持续思考。从艺术史的深远根源来看,美术创作作品中的自律性体现,始终与真实性保持着密切且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这种真实性又深深植根于一种社会性精神之中。社会性精神在不断演变和重新诠释传统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美术创作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相互依存、影响的复杂关系维度。

关键词:美术创作;特殊职能;社会性


一、 美术创作与社会性的互动关系

艺术的内容和实质根源深深植于社会的存在,包括历史的积淀、人文的情怀以及人生的种种体验与感悟。在理想情况下,尽管美术创作不妥协于社会现实和既定秩序,仍能保持相对独立,并坚守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质上,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社会性的表达方式。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之间形成多方联系。这种联系,也绝非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能涵盖,它涉及多个层面和维度审视。

美术创作作品自身传达与社会的精神性双重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微妙的议题,在此仅探讨美术创作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其存在的可能性,以及美术创作如何实现自为存在。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反世界”的本体特性凸显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当我们深入挖掘其内在含义时,会发现它实际上为创作题材赋予了一项极为重要且深远的任务。这里的“反世界”并非指与现实世界截然对立的虚构空间,而是指一种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的视角或维度,它实际上是赋予创作题材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作品其本质并非直接解决或消除社会弊端的工具。细心审视问题的本质,才能深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层社会原因,这正是创作中揭示和凸显弊端的目的所在。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创作者与观众的心灵深处。创作者通过构思与技艺,将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转化为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唤起观众的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美术作品所肩负的自律责任,核心在于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深思熟虑的反思,力量远超过娱乐和美感的范畴,它是社会改变的催化剂。美术作品这一独特而强大的媒介,拥有揭示社会性问题和矛盾本质的独特能力,所扮演的角色也远不止于一个批判者,更像是一位智慧而耐心的教育者。用艺术的语言向我们传授关于社会、关于人性、关于生活的深刻洞见,以其无声却震撼人心的力量,展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或被刻意掩盖的真相。它们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巧妙地将观众的视线引向那些亟待关注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对周遭世界的深刻思考。

尽管艺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它始终指向人性的深层需求和价值观。它既是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中的问题与挑战,又是一把钥匙,开启我们思考和改变的大门。正是因为如此,美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创作者不断地追问、思考,从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演进。阿多诺曾深刻指出:“艺术,作为社会的精神劳动产品,始终是一种社会现实。艺术的社会性并不仅仅源自其生产方式所体现的辩证关系,也不仅仅因为其素材内容取材于社会。事实上,艺术的社会性更在于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和批判社会。而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艺术,即能够自主表达、独立思考、不受外界过多干扰时,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批判作用。”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社会之间曲折的关系。当下,多数美术创作作品已经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它们可以传播某种观念和价值观,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秉持新时代美术精神,以有高度的敏感性与实现创作主体个人价值的,具有挑战性与批判性的信念,创造出体现文化认同的必要解放与超越的作品。

二、 形式表达的意义对社会性的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传递和展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能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和谐。作品的创新和创造力,可促进社会复兴,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可催生有意味的形式探索。这也是一种发展性的艺术观念,扩展后的艺术概念,并非专指造型、技术,而是生活本身,或者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实质上,新时代的美术创作更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验,正如:艺术实践是知识的生产或“行动中的哲学”。这是创作者在循序渐进地检验自身语言延展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在开放的叙事中,中国美术的内在核心与西方艺术的形式表现和思想动机上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共处的关系上。美术创作者在作品内部的诸多因素——材料与形式等,已开始相互作用、重组和演化,以求发掘不同层次社会意义和符号内涵的强烈愿望,创作者艺术观念的变化是基于对美术创作与社会性关系的多重协调。题材到形式的表达是处理外显性和内隐性社会显现的方式,它是否具有思想启蒙或承前启后的绵延功效,或是经得起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反思。无论是从其内容来看,还是从其特征来分析,都上升到超越图像的高度。通过这种艺术创作里的形式,是创作者向每个观者传递的一种信念,那就是要“观照我们生活的世界”。同时,历史和社会被用来塑造我们的艺术创作,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创作者用人类活动、社会存在作为创作的材料,从精神层面上,找到了社会与心象的交汇点。对于美术创作者来说,这也是他们在中国经典传统的探索中“走出去”的关键因素。

在关于美术创作形式的表达及功能这一议题上,不同的理论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考虑和总结。严格而言,当我们从社会性意义的传递这一维度出发来审视美术创作时,其形式表达绝非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或技巧上的精湛,而是必须蕴含具有真理性的深刻内容,并更加强调其能力凝视和审美反思。英国哲学家林伍德曾对真理做出如下诠释:“真理如同英雄般,拥有其固有的美德。这种美德让真理能无畏地接受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苛刻的挑战还是细腻的辩证追问,它都能坦然面对。”的确,美术创作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它不仅要忠实地反映和深刻地揭示世界的多元问题与种种面貌,另一方面则要勇于担当起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任。某种意义契合了“既解释世界又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创作者本身的思想观念、实践行动以及所采用的艺术形式,无一不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然而,美术创作并非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被动反映,它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实践,创作者也会通过作品本身对政治、道德、生活等领域产生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美术创作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呈现出一种辩证互动的态势。这之间的双重关系的辩证互动更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形式的表达,理解美术创作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的确,当代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包括其风格、样式和结构特征,持续对既有的秩序做出不断探索与挑战,超出作品表象的复杂。形式的矛盾与纠结中总是归入心的、精神的寄托中,实际上已经不仅展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成为我们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主体精神面貌的重要依据。

三、作品社会性的再中国化趋势

传统意义上美术作品往往被视作社会内容的直接反映和载体,使得这种倚重“社会内容”的解释框架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全面捕捉和解释美术作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特征。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从“转向”的本质出发,将“社会”视为一个动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系统。这一观点与拉图尔所描述的流动、异质、多元及非本质的行动者网络观点不谋而合。拉图尔的理论强调社会的动态性和多元性,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行动者(包括人类、非人类、组织、观念等)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行动者在不断的互动和协商中共同塑造社会的面貌。美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不仅限于传统的社会内容,更包括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系统中各种行动者的互动和协商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美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展现了为何如此表达的原因和逻辑,强调其是在不断的社会互动和协商中生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而成为一种揭示社会动态变化的重要媒介。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发展的方向,更激励着我们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利用好“中国经验”,发扬好“中国精神”,弘扬新时代文艺的“中国气派”,并且充分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实践的现实诉求和理论需要。审视当前的国内外艺术创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重要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论述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守正创新的力量,宛如明灯,为新时代文学艺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对于中国的美术创作者而言,这些启示包括重视真实的感受、勇于探索和实验,注重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共生价值。同时,我们也需要广泛吸纳和借鉴他人(古人与外人)的智慧,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逻辑,使艺术创作能够深入探讨和思考社会、情感和文化等方面,与整个艺术史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与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创作也要逐渐适应和理解新技术的思考方式,去应对去中心化的美术生态系统;应对传统的研究与再认知追问,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艺术作品。反思美术创作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美术向社会的“转向”提出新的形式、媒介和创作方法,拓宽艺术的边界,保持与观众良好的互动和共鸣。

另外,在不断迭代的境况下,美术创作显然意识到在一个去中心化的艺术叙事中,重新回归自身的文化语境和传统是至关重要的,与盲目追随西方话语或生硬地打“中国牌”不同,更多要以自身的生存经验为出发点,创造出植根于自身文化传统且具有批判意识的艺术作品,并且以研究者、延续者和言说者的身份审慎地重新认识和传承传统。作为创作者,在学习古代艺术的基础上,不泥于古,跳出思维惯性,发掘蕴含社会意义和符号内涵的主题创作,以创新性手法对中华文化的本真性,以灵动的形式突破当代的社会性创作艺术精品,是彰显文化自信里的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和思考路径。面对与世界沟通格局之中种种的经验和感悟,我们美术创作者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对未来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即美术创作的生命力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坚守民族艺术与中华文化立场。


注释:

① [德] 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②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③ E.Barrett and B. Bolt, Practice as Research: Approaches toCreative Arts Enquiry, London: I.B. Tauris, 2007.

④ [意]克罗齐《维柯的哲学》,[英]柯林伍德译,陶秀璈,王立志译,郑州:大象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艺术研究》编辑部)

文联要闻 更多+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
臻艺天地
二维码
黑龙江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