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非遗课程进校园是培养学生成为拥有“四个自信”时代新人的有益尝试。多年来,黑龙江省文联立足专业优势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艺术专家与劳动教育“双向奔赴”,实现了“供给端”与“需求端”零距离对接,运用“六单”志愿服务工作法,选派优秀的民间工艺大师进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堂,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在哈市中小学校里再次掀起了整合地域资源,深入挖掘弘扬龙江地域特色文化,开拓非遗传承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让学生能够了解传统之美,感悟传承之道,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年轻”,更有“活力”。由黑龙江省文联、哈尔滨市教育局联合主办,香坊区教育局、省民协承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民间文艺类)省文联六单志愿服务成果展暨哈尔滨市中小学劳动实践非遗传承师生作品展”,在哈尔滨市选送的3600余件师生非遗作品中,遴选出96件教师作品和101件学生作品进行集中展览。展览期间,大量的中小学生和老师、家长来参观、学习,还吸引了一批大学师生对美轮美奂的民间工艺作品进行参观品评。现简编东北农大艺术学院部分研究生撰写的短评,以供交流。
校园里的传统色彩:学生视角下的民间艺术
关永煜
省文联臻艺艺术馆中色彩斑斓、技艺精湛的艺术作品,是学生们对民间艺术的新理解和创新实践。从刺绣的细腻线条到陶艺的温润质感,从木板画的粗犷风格到纸剪的巧妙构图,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作品不只是艺术的再现,它们是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桥梁,是青少年们将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实践。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学习到了艺术技能,更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情感和认知的发展。此外,作品的展出更激励了其他学生对艺术的探索,促进了艺术和创意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这种艺术展示是素质教育与美育结合的生动体现,将学生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走进真实的艺术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去创造和表达。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如何将传统艺术带入现代生活,创造出既有历史意义又具现代感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和它在全球化时代的新面貌。代表了新时代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民间艺术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的生命力和相关性。
一砖一瓦皆可育人
李僡伦
哈尔滨市首届中小学劳动实践暨非遗传承师生作品展览营造了“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艺术情感和氛围。其中,蜡染作品采用传统技艺,运用古法草木染色,从纯天然植物中提取染料。不同的植物经过发酵后,染出的颜色各异,用青柿子榨汁染成黄褐色,用板蓝根发酵呈现靛蓝色,利用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创作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趣味。烙画作品《行军》以一种“永恒的艺术”定格了东北抗联将士在饥饿、寒冷、弹尽粮绝等几乎毫无生还希望的恶劣环境中,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打破时空,突破传统笔墨的表现方式,生动地诠释了“抗联”是一种精神,是英勇不屈的精神写照。褶皱纸制做的《我和祖父》,让每一个驻足观赏的人都穿越到了《呼兰河传》中,与那位笑盈盈的祖父一同玩耍。在这些分别攫取和构造的历史瞬间里,记载和浓缩了波涛汹涌的历史风云,流淌出了令人回味不已的艺术魅力。
民间艺术进校园,时代赋能更多彩
孙宇歌
在黑龙江省文联臻艺艺术馆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种类丰富,多姿多彩。展出的艺术品包括陶瓷工艺、木板刻画、皮雕、扎染、书刻、彩沙画、掐丝法琅、手工风筝等民间艺术技法。这些都是学生们亲身参与、亲手操作、亲自创作的,这些小“手艺人”将各种民间艺术技法与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完美地体现了黑龙江的精神在当代民间艺术中的独特价值。如使用麦秸等农作物废弃物、采集路边捡到的松塔和针叶等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展示了艺术家们奇思妙想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呈现了地方特色和生态美。再比如满族的达子绣,滴胶保存和青年泥的运用,沙画和泥画结合制作的新技术运用,都为作品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观赏体验。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也增强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传承创新,感受非遗之美
姜程煜
泥塑中的捏塑作为最传统的工艺之一,要传承更要创新,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承跟上时代的脚步,生生不息。一位传统捏塑技艺的继承者封利娜说过:“传统技法是非遗的核心,也是魅力所在,但一定要有所创新,才能让非遗更有生命力。”在作品展中,每件作品不仅承载着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还表现出非遗文化的传承。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创新与融合的工艺,让传统文化“变年轻”,将泥塑与当下动漫、游戏等衍生出的玩偶相结合,生成了盲盒系列,以及泥塑周边文创诞生,使得泥人形成了新的转变。这些创作让非遗传承与传播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趋势,增添了新的活力,不仅是技艺和记忆的传承,更是将他们青春力量融入其中,创造出一条连结“历史”与“当下”的新路径。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王宁
在展览中,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融合青铜、瓷器、传统绘画、雕刻技艺于一体,充分展现中式浪漫的掐丝珐琅画突破了以往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制作题材也更为广泛,包含山水、花鸟、唐卡,等等,呈现出国画意境美的同时,还能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立体艺术效果。掐丝珐琅工艺在现代设计中创新性运用具有广大的市场,可以用到各个重要的空间场景中,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运用传统工艺来表现当代艺术语言与装饰当代艺术空间,可以加快掐丝珐琅的创新性发展,开拓更广角的发展方向。
方寸间烙出的自然结晶:葫芦烙画
蔡雨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化创新的手段形式是艺术创造的题中之义。正如《海晏河清》这幅葫芦烙画作品,以葫芦的自然形态展现鸟回头捕食的场景,以自然形态寻求作品内涵。烙画还将海鸟身上的羽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葫芦娇养,更难耐铁笔高温,稍有不慎便破了方寸,对温度、笔力要求更高,创作过程异常细腻繁琐,需要精湛的技艺和恒久的耐心去体味去创作。无论是初始设计还是烙刻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心血与汗水。在欣赏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深厚底蕴,还能够领略到创造者的工匠精神。
文联要闻 更多+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