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1
2月16日,农历正月十六,由中国民协、黑龙江省文联主办,黑龙江省民协、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市文联、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学会承办的“我们的节日——达斡尔族阔德格·乌都日节(抹黑节)”节日民俗调研活动在“鹤城”齐齐哈尔举办。17日上午召开了以“传承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10余位专家学者为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言献策。
中国民协副主席、内蒙古民协副主席伊和白乙拉表示,十几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国民协都要深入节日起源和流传地开展调研等活动,“我们的节日”作为一项品牌活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学术与实践、挖掘传统与贴近时代生活方面结合得也愈加紧密。代代相传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节日记忆,对增强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传承弘扬与沟通交流,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各级民协在做好相关传承、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在挖掘、阐释、传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落实《非遗法》,对节日文化内涵歪曲贬损的情况,应依法给予坚决制止、严厉打击,防范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问题。而文化要传承传播下去,更需要与时俱进,工作也应该创新。内蒙古民协正在组织编写的关于民族团结主题的民间故事绘本丛书,就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树立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积极实践。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毅松从呼和浩特市、牙克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阔德格·乌都日节的转型变迁,勾画出从民族节日走向节日共享、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进程。探讨了阔德格·乌都日节日的当代价值——即文化的回归与重构、创新与交融,进而成为多民族共享的节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和发展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文联主席格根图雅表示,由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巴尔虎蒙古族组成的一个融合共同体,共同保留了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民俗传承——阔德格·乌都日节(抹黑节)传统习俗,蕴含着祈盼农业丰收和多劳多得的深刻寓意,而具有游牧文化遗存意味的“育子成人,骟马成骑”的“骟马”习俗,也镌刻了抹黑节活动的影响和印记。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孟荣涛通过考察指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举办较大规模的抹黑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其中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欢庆和展示内容。建议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设立黑龙江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组织协调好各界各部门力量,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萨满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薛刚认为,地区性的民族或社会群体长期形成、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已成为旅游的重要文化消费对象;特色民俗是促进旅游兴旺的重要元素,民俗体验能够增强游客的获得感。饮食住宿、特产开发、活动体验、技能传授等有形无形民俗产品消费,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文化、事业三者融合的产业链形成。要结合特色民俗旅游实践——九台萨满祭祀文化旅游产业的设计与开发,探讨其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民协主席吕品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赫哲族“乌日贡”节这一承载着丰富民俗事象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从创建到发展,到省外、境外的积极参与,阐发它让传统文化再一次成为全民族认同和自豪的精神源泉,标志着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在现代社会文明中再一次焕发生机。进而探讨从“乌日贡”的地域性、民族性、活态性、开放性特征,到“乌日贡”的民族历史认知、文化社会认同、文化产业开发的积极作用和贡献。
黑龙江省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吴璇基于多年的非遗视域下黑龙江少数民族节日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在分析节日资源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政府主导推动、多元主体共建、社区民众参与、学术支持运用四个方面的经验;进而提出关于构建节日保护文化空间、探索文旅融合途径、打造独特文化品牌的进一步思考和建议。
黑龙江大学教授、民俗文化专家于学斌紧紧围绕“节日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话题,从“生成、养成、铸牢”三个环节,深入分析了节庆的日常性、实践性、群体性、传承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一贯性、体验性、全民性、永续性的必然逻辑;进而积极探讨工作路径,提出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的民族实体”“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体”转化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所要进行的创造机遇、加强教育、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三方面工作。
黑龙江省民协副主席,齐齐哈尔大学冰雪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晓雨结合北方冰雪文化传承实践和节日民俗文化的调研思考,强调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握科学性、历史性和人民性三个基本原则;进而对三个方面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确立原则取向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进行了理性思考。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圣祯深入挖掘达斡尔族“斡包节”集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和现代多种文明、多元文化因子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指出其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现实意义。进而从传承人缺乏、教育职能缺失、地方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和不足出发,提出加强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多元多维传承、实现不断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对策。
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设计院院长、教授范铁明立足于黑龙江省非遗教育基地对达斡尔、鄂伦春民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复原研究,分析自然、信仰等综合元素的文化象征意义,积极探讨民族节日与文化的多元性、和谐性。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苏醒基于三个代表性作品,关注蒙古族英雄史诗的精神文化遗产,追述其狩猎、游牧文化的时代特征和艺术表现;阐释其社会生活写照和原始信仰文明的民族文化认识价值。
中国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民协主席郭崇林结合东北多地多民族的“滚冰节”,探讨了传统民间节日融合演进从生态、到生产、到生活、到生命的“四生形态”。进而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的进步,民族民间节日习俗,不同于其他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已经演进为传承民族历史文明,凝聚民族文化精神,展现服饰、饮食习俗,汇集歌舞、竞技活动,底蕴深厚而又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的“文化空间”——甚至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文旅经贸会展”。亦如今年我国时值“立春”举办的冬奥盛会一样,民族民间节日习俗当中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元素,必将通过富有生动体验性和多元创造性的现代文化空间营造,进一步创新载体、创新形式,使各民族群众共襄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弘扬振兴的盛举;也会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传承多民族节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文联要闻 更多+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