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影视基地——可打造的北方影视名片

时间:2009-07-22

为了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部长座谈会精神,振兴我省电影事业,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6月25日-30日,省文联电影家协会调研考察组赴黑河就建立影视基地事宜进行了专题考察调研。调研考察组一致认为,成立省电影家协会黑河影视基地,对挖掘黑河历史和人文资源,推动黑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繁荣和发展我省电影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黑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鲜明的自然景观。黑河的“中俄民族风情园”10平方公里依山傍水的狭长地带中,有小兴安岭北坡天然的群峰、坳谷、沟豁、桦林、草甸、湿地、小溪、临江峭壁、平缓沙滩和中俄界河黑龙江。春红、夏绿、秋花、冬雪,四季分明,景色诱人。可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和拍摄提供天然景观。

2、深厚的历史底蕴。黑河市开发较早,市区盆地特征的地貌结构适宜先民生息繁衍。中俄民族风情园周边分布着新石器、辽金、清代等文化遗址。园内设有逼真的1900年“海兰泡惨案”声像馆;有日本关东军黑龙江沿岸第13军事守备阵地前沿碉堡和交通沟遗址;有被称为“小金场”的民国年间人工采金遗址;有被多部电视剧组选用的古堡建筑风格的“黑河振边酒厂”,它是黑龙江沿岸至今仍保存完好、可供使用的古堡式建筑。可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和拍摄提供逼真的历史面貌。

3、独特的民族文化。黑河市区是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其先民大部分是居住在黑龙江两岸的土著,不仅体貌特征突出,而且民族语言、口头文学、民族艺术、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承也相对好于其他地区。个别乡村仍能寻访到会讲满语的老人,满族敬祖、祭祖等习俗依稀可见;一部分达斡尔老人不仅通晓本民族语言,掌握大量的民间技艺,而且记得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和民族迁徙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作为我国七小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原始文化,无论其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鄂伦春人的说唱文学“摩苏昆”是一部难得的民族史诗,它的系列神话可与汉族的同类神话相媲美,鄂伦春民族服饰的深刻内涵有待挖掘、整理。此外,根据黑河市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东大庙整体搬迁至风情园,使风情园里又多了一层道教文化色彩。这些可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和拍摄提供灵感和鲜活的素材。

4、独有的地缘优势。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一江之隔,是中国开放较早的边境口岸城市,两岸文化交往频繁,两国影视界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和经验。在拍30集电视连续剧《玫瑰绽放的年代》时,从布市邀请了几十名俄罗斯人参演,使用了风情园的房屋和道具,还在中俄界河黑龙江的冰面上拍摄了激烈的枪战场面。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18位演员中除了5位莫斯科演员外,其余213位演员全部来自于对岸的布市,双方配合默契,合作十分成功。这除了黑河市领导重视、支持外,也与对岸布市人才多、热情高、距离近、通关快等有利因素分不开。这也是国内影视界纷纷把目光投向黑河,希望在此寻找机会的原因所在。

5、别具特色的中俄民族风情园。中俄民族风情园是黑河市政府尚在打造的文化旅游景点,开发为影视基地后,将可大大提高功能。它位于黑河市西郊黑呼公路4公里至9公里处路北、黑龙江左岸的台地上,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格局为“五四一一”,即:五处特色鲜明可供影视生产的主景区;四个建筑风格迥异可提供部分场景和民俗表演场面及对外演艺、展示的民族文化村;两个一分别是一江(黑龙江)一湖(人工湖)。
五个主景区:一是“五道豁洛岛景区”,包括电视连续剧《黑龙江三部曲》景区修复工程。可供拍摄清末至民国年间欧亚建筑风格的街市、沿江码头等内外景观;二是“振边酒厂景区”。包括《雪月亮》景区维护工程。可提供古堡式场景的黑河振边酒厂曾是民国年间黑龙江流域最大的酿酒厂,其产品全部销往俄国,是黑龙江沿岸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可供使用的古城堡式建筑;三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景区”。内部调整工程基本完成。可提供二战时期前苏联集体农庄的内外景观;四是《闯关东》景区。包括“放牛沟”的搬迁复原工程。可提供民国至解放前东北地区汉族庄稼院的内外景观;五是“老金沟矿景区”。搬迁复原后,可提供人工或半机械采金生产和矿工生活场景。

“四个民族文化村”:新建和扩建鄂伦春、达斡尔、满、俄罗斯四个民族文化村,通过斜仁柱、木城堡、四合院、东正教堂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典型建筑,提供可用于影视生产的景观,并可在拍摄完毕后,延伸产业链,进行陈列展示、模拟演艺等,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宣传、介绍黑龙江的民俗、民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黑河市欧式建筑风格的中央步行街、人民艺术剧院、毗邻风情园的远东国际滑雪场、韩国冬季试车场、卧牛湖水上乐园也都是可供选择的影视资源。

黑河影视基地如能按设想所建,把风情园与现处于废弃和闲置状态的振边酒厂古堡旧址及五道豁洛岛三地统一布局,整体规划,联合打造,相信可以建成一个毫不逊色于其他地方、具有北方特色的影视基地。“西部影视城”的卖点是荒凉,是感觉,是精神,而“黑河影视基地”的卖点则是资源,是民俗,是文化,是对外合作拍摄的契机和纽带。独一无二的定位和特色,将使黑河影视基地成为中国唯一。

6、政府的大力支持。黑河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当重视,对建立黑河影视基地十分认同。我们提出打造黑河影视基地的想法与黑河市委、市政府“打造北方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他们也早有建立影视城的设想。打造北方文化名城,需要强大的文化产业链相支撑,这是毋庸置疑的。黑龙江电影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诸多支持,才能走出迷惘、走出困境。有了影视基地作依托,影视创作和拍摄会更加便捷,可以不出省、不出境就拍到需要的场景和画面,影视基地还可以提供开展其他与电影有关活动的便利。另一方面,电影是一个城市最直观的名片,一句“大城市铁岭”一夜之间让不为人知的小县城家喻户晓,同样,黑河影视基地一旦打造成功,知名度上去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效益也会随之而来。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影视作为文化产业璀璨的一员,已经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电影产业往往具有逆势而上、取得长足发展的可能。比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恰恰制造了好莱坞神话;2008年国内主流院线票房超过40亿,比上一年增长30%,“口红效应”再显神奇。这有趣的经济现象,反映的是经济衰退时期一种特殊的消费心理,是精神因素支配下的自我暗示。它可以提供适当的精神支柱、情感慰藉和心理调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梦想,抚慰人的心灵,降低人的恐慌,鼓励人的士气。当心理抚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时,对路的文化产品就会找到市场,文化产业就会显露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一直在用梦想连接着现实。关注梦想,就是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其实也是电影另一种形式的关注“现实”。时下的电影,或许再次证明了电影的这种本质。哈尔滨影院今年前5个月收入由去年同期的500万飙升至5000万,可见人们对电影的需求有增无减。基于上述认识,在经济危机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困境,危中求机,探索一条发展黑龙江省电影产业的路子势在必行。因为,发展我省的电影产业既是电影自身生存的必然要求,也与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黑龙江省电影产业相对滞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为止,黑龙江还没有自己的电影创作基地,与一些经济大省、影视强省比起来,我们这方面十分落伍,再不迎头追赶,不但会错失良机,越落越远,还可能拖全省文化产业的后腿,影响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黑河已经具备建立影视基地的条件和基础。我们会与黑河市委、市政府携手整合现有的影视、旅游资源并进行合理地规划、开发、利用。我们坚信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领导下,在黑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协作下,有科学发展观做统领,在黑龙江东北边陲打造一个可媲美张贤亮“西部影视城”那样的闻名全国的北方影视基地将不是梦想。

文联要闻 更多+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
臻艺天地
二维码
黑龙江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