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5-31
在讨论发展杂技产业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认为应该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产业。因为它有助于帮助我们解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等诸多问题。
文化产业在世界上引起关注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入21世纪后,它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炫目的亮点,但是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称谓。文化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在英国被称为创意产业,在西班牙被称为文化消闲产业,在中国、日本、德国、荷兰、韩国等许多国家被称为文化产业,也被称为文化工业、内容产业,在我国台湾地区被称为创意文化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传播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的主体。
2005年9月,中国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的最新界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国内外学界、政界的共识。目前,对于二者的区分,学术界还缺乏深入探讨。一些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对二者的区分也不是十分严格,有很多交叉的地方。从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上看,有些文化既属于文化事业范畴,又可以归入文化产业。
到底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二者的区分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的最新界定来看,只能以是否在进行商业经营来区分。进行商业经营,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文化产业,其运营成本靠获取的利润,如影视、网络、出版、演出业等。不进行商业经营,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文化事业,其运营成本靠政府拨款和财政补贴,如纪念馆、博物馆等。相比较而言,文化事业重在学术性、严肃性、公益性,而文化产业则侧重娱乐性、休闲性、商业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源与流的关系。先有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具备了条件而进行商业经营后则转变为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就没有文化产业,反过来文化产业又可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促进其发展。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就会因缺乏资金的支持而萎缩。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既与该文化的属性有关,又与技术水平有关,还与国家制度、政策和人的经营能力有关。
在了解了什么是文化产业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文化产业的特性。文化产业虽然冠以文化两个字,但这里的文化不是指精英文化,而是指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因为文化产业的主要作用是休闲和娱乐,而不是高雅艺术。所以说文化产业是面向大众的、通俗的文化,这个特性很重要。
文化产业的特点首先是创新。这种创新是依靠创意人才的知识、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的再创造、再提高。它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更不是让我们去继承文化遗产。
其次,文化产业是产业,也就是工业。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企业主导的市场行为,要从消费需求来反向思考,消费者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而且这种生产是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的。
再次,文化产业离不开高新科学技术。高科技发展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如计算机、网络、游戏等。
第四,文化产业是由许多产业构成的,要求的是工业化生产相互之间的产业关联,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它是批量的产业,而且是几个产业的集合,不是一个产业,不是一般的、个人化的创意。
第五,文化产业是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我们必须达到密集,这时候你搞文化产业就比较顺当。
第六,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因而必须重视内容故事,包括节目、活动、创意和明星。这个内容要求全民参与讲故事,不是艺术家讲故事,不是文学家讲故事。
第七,文化产业是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时尚性的产业,其主要消费者是青少年,因而文化产业主要是娱乐性的前沿性的产业。
知道了文化产业的特点,还要了解文化产业的产业链。现代文化产业链的概念,是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 所主导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新型产业链条的上游,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的普遍应用。
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产业链,不是某个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也就是说当我们讲某一个产业时,比如汽车制造业,主要是讲汽车本身的产业,而讲文化产业时,我们可能讲艺术表演、图书出版、影视制作、艺术著作权等和产业之间的关联。文化各产业的关联性很强,因而具有打通各个产业之间关联的产业链的特点。
作为新型产业链,由于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产业特质,加上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使得内容产业的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内容产业的产业链出现新变化。文化产业链不再仅仅表现为垂直型,而是表现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复合型结构。
有人把产业链归纳为三种:一种叫做内在的产业链。所谓内在的产业链就是所有产业共享一个内容。比如哈利波特、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一个故事,但有很多门类的媒体都利用了这个资源,甚至通过里面的形象还可以生产衍生产品,这就是共享一个故事资源的内在产业链。第二种叫协同的产业链。所谓协同的产业链,就像旅游,白天参观、游览、购物,晚上就餐、娱乐、住宿。也就是说白天和夜间各种各样的不同产业,形成了一个链条,我们称之为协同的产业链。第三种叫整合的产业链。所谓整合的产业链不仅要求各个产业要协同,而且要有一个产业的配套,包括资本、人才和资金等。比如,一些表演团体可能有很多好想法、大创意,但是其他很多东西都不完善,或者是缺乏。这就需要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是同行业的,也可以是跨行业的,这就是整合的产业链。不管是内在的产业链、协同的产业链还是整合的产业链,我们都要紧跟消费者的需求做产业。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眼光更是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的大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如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百老汇等。
把握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个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表演艺术团体——加拿大太阳马戏团。
演艺界很少有不知道太阳马戏团的。这个1984年由一群街头艺人在魁北克创办的马戏团,如今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收益最高也最受欢迎的表演团体。二十多年来,太阳马戏团制作了13个原创节目,每年有11个节目在全球巡演,足迹遍及四大洲的100多个城市,拥有5000万名观众,年收入达到4亿美元。太阳马戏因此被誉为加拿大的“国宝”,也是最大的文化产业出口商。目前,太阳马戏的3000多名演职人员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这个可以与迪斯尼媲美的巨型娱乐“帝国”之所以在20年间迅速崛起,并在全球掀起了马戏复兴的潮流靠得是什么呢?
一、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马戏
成立后的三年时间里 ,太阳马戏团完成了对传统马戏的改造,在只保留传统马戏的帐篷、小丑及经典杂技的基础上,不但兼容了戏剧、舞蹈、芭蕾、音乐等高雅元素,还糅合了街头表演、摇滚乐等多种不同艺术表演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太阳马戏已经完全不是人们心中小丑、杂技和驯兽组成的传统马戏形象。从他们的节目中,已很难看出与传统意义上的马戏有多少联系,而完全将马戏变成了一种文化和视听震撼,让马戏登上了国际舞台的大雅之堂,并开始建立国际声誉。此后的二十三年里,太阳马戏团创作了一系列经典剧作,包括《魅力》、《奇异幻境》、《O》、《KA》、《LOVE》、《神秘人》等等,这些节目无不让观众如痴如醉。
二、创作优先的原则
在太阳马戏团里,奉行的是“创作优先”的原则,而非“客户导向”的策略。当“客户导向”的管理理念风靡全球的时候,太阳马戏却坚信:在表演行业,节目是第一位的,没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节目,就不能带给人惊喜,就不会有生意。
紧抓这一行业本质,太阳马戏团的“创作优先”原则逐渐发展出了一套严格的创作流程:他们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寻找和开发节目概念,然后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选派角色和制作节目,到了第三年,创作班底和表演者便可密切配合表演节目。节目上演之后,还要花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不断修改,直到其臻于完美。现在的太阳马戏,创作不仅仅体现在马戏和戏剧的融合上,高科技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元素,包括舞台设计、音乐、服装、道具等都精益求精,力求给观众奉献一个完美的产品。
三、创新商业模式
太阳马戏团首创了“常驻表演+巡演”的方式,在拉斯维加斯、奥兰多、东京和澳门进行常驻表演,同时,在全球23个国家的196个城市进行巡演,实现了表演方式的多元化。一般说来,常驻表演的投资回收期是5年左右,而巡演的投资回收期是3年左右。太阳马戏团的盈利情况相当好,大约为25%,而在市场多元化方面,也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像拍电视连续剧、录制DVD,甚至包括特许商品的合作等。虽然,太阳马戏团的核心业务是演出,但 “非核心业务”同样贡献了15%的收益,在以后还可能继续增加。
四、严格的用人制度
幕后的创作和高科技的舞台效果,需要幕前的演员来体现,演员一直是太阳马戏团的灵魂。太阳马戏团不惜人力财力在全球招募最优秀、最富激情的表演人才。太阳马戏团的招募流程十分严格,他们有一个52人组成的全职招聘团在全球各地发掘优秀人才。被选中的演员将会得到为期三个月的综合培训,适合的人会留下来,再在某个节目中接受一到一年半的培训,然后才能正式登台表演。在登台表演后,演员还要面临幕后打分制度的考验。
五、丰厚的福利回报
高要求背后是高福利。2000年后,太阳马戏团推行高管持股计划,实行“利润分享”制度,让22位高管持有10%的公司股份,并将年利润的10%分发给所有员工。在这些分配之后,太阳马戏将其余所有收益都投入到新节目的创作中。
在太阳马戏团,演员们能够享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马戏团为他们解决住宿、饮食以至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中。同时,马戏团还为演员们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途径,演员从舞台上退下来后,可以做培训、创作和艺术统筹等工作。这种工作的稳定性和事业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很多演员,他们甘愿带着全家跟随太阳马戏团环游世界。正是这样的用人机制,太阳马戏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表演人才,又能长久地留住人才。
六、崭新的服务理念
“红地毯体验”是太阳马戏服务中的一个独特创意。除此之外,从售票到领位,从衍生产品的出售到赞助商的现场活动,所有的服务都有一整套细致而富创意的管理机制。在太阳马戏的演出现场,有一个“红地毯体验”的贵宾区。在这里,贵宾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放松一下,享受交流的乐趣。因此,“红地毯”的重复购票率非常高。
知易行难。如何创新,又如何把创新落到实处,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些都是困扰着很多国内演出团体的难题。太阳马戏团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示,但这条创新的路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开拓。
在了解了文化产业、学习了成功案例后,再让我们来看看我国表演艺术业的发展现状。
表演艺术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要符合国际规则、市场运作规律、艺术生产规律,就必须按照产业化方式进行运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表演艺术业与广播影视业、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品业一样,其作品或产品都具有了商品的特性,它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已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中。特别是这10多年来,高科技对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促动和渗透,使文化和表演艺术本身的发展出现巨大的变化。过去的歌剧、戏剧、舞蹈、小品、相声、杂技等,只能在剧场里演,演一场只能让有限的观众欣赏,形成不了大规模和产品成系列的产业,现在则可以通过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电视直播、转播,通过声音、视频采集等高科技手段,大批量生产CD、VCD、DVD等数字化音乐、影视产品,人们可以随时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由此可见,中国的表演艺术业已融入到了文化产业当中。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间相互产业链的延伸,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目前我国国营的表演艺术团体都是由国家全额或差额拨款,并继续实行演出补贴制的政策,但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将越来越明朗,将有更多的表演艺术团体形成或转换成文化产业。
虽然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一些表演艺术团体在政府指导下或自觉地进行了演艺资源整合、资产重组、集体改制,相继成立了演艺集团等文化产业,如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红河演艺有限公司、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等。上海马戏团《时空之旅》空前的成功,预示着中国杂技产业的发展已悄然开始。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时,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还对如何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面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表演艺术团体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运作方式产业化,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文联要闻 更多+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