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弟书”看《红楼梦》故事在民间的流传

时间:2009-05-31

子弟书是我国满族的一种曲艺形式,又叫清音子弟书①,是乾隆年间在北京兴起的一种鼓词[1]。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它在北京及东北地区盛行达一个半世纪左右。②子弟书以纯唱为主,歌词从七字到几十字不等,形式活泼,词章优美。这种曲艺形式在韵律上“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东韵子弟书传到沈阳之后有较大的发展,曲调高昂,多唱金戈铁马的英雄豪杰故事,故此又称作东北子弟书;西城调的子弟书在曲调上“尤缓而低,一韵萦纡良久”,多演绎悲欢离合的才子佳人故事。收藏子弟书的专家傅惜华,早在一九三九年写的《子弟书考》一文中就指出:“子弟书之价值,不在其歌曲音节,而在其文章。” [2]其中,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子弟书是这种曲艺形式中流传最广的辞书,它一度在民间舞台上盛行,受到很多市民观众的喜爱。《红楼梦》小说与子弟书说唱艺术的完美结合,将这种曲艺形式推向了辉煌的艺术巅峰。

现在,子弟书说唱艺术已经衰落,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曲本仍然为北方二人转、大鼓、坠子等曲种所采用,还在曲坛上广为演唱。

一、《红楼梦》以曲艺形式流行在市井书场

曹雪芹的《红楼梦》诞生于清乾隆年间,最初是以抄本的形式在少数至亲好友中传抄评阅。自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和五十七年(壬子),程伟元、高鹗搜集整理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以木活字摆印后,风行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八载:“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当锦缀时,父母以是书贻祸,取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杭州人传以为笑。”由此可见当时世人对《红楼梦》小说的痴迷程度。但是,由于刊刻《石头记》的小说并不是一般人都买得起的。例中酷嗜《红楼梦》的女子是富贾之女,而一般的平民大众是没有机会看小说的,而且许多市井细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所以,《红楼梦》的流传还有待于以曲艺形式在民间开辟道路。
乾隆末年,《红楼梦》开始受到戏曲家们的注意,纷纷改编成单折戏和“传奇剧”。据记载,早在程乙本《红楼梦》问世那一年(1792),仲振奎即写出了《葬花》一折[3]。此后以《红楼梦》为题材的戏曲络绎不绝。

将《红楼梦》改编成子弟书,时间略晚于《红楼梦》戏曲。据目前所看到的资料,嘉庆十三年(1808),湖北汉口就有一位名叫周在溪的民间艺人在宴会上说唱《红楼梦》。如果这位周老先生说的“书”就是《红楼梦》子弟书,那么,这就是迄今所知《红楼梦》子弟书产生的最早纪载了[4]。除了子弟书外,还有大鼓书、扬州清曲、广东木鱼书、单弦、岔曲、时调、高邮锣鼓书、兰州鼓子、四川清音、竹琴等说唱形式为红楼梦在民间的流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6]。

在北方诸多曲艺曲种中,子弟书是最早取材于《红楼梦》,并将这部罕世奇书介绍给广大的下层社会。也正是通过曲艺作品的进一步加工创造,才使《红楼梦》真正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世界。

二、子弟书中的《红楼梦》故事

子弟书的曲目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改编作品和创作作品两大类。明清以来蓬勃发展的小说和戏曲成为了子弟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由于子弟书创作的初衷是让那些“游手好闲,斗鸡走狗”的八旗子弟“消午倦”、“闲破闷”,“遂习而为此种鼓词以自娱娱人”。由于这种审美倾向上的原因,子弟书对文学著作的改编,具有很强的诗意性和主观性,这首先体现在对文学题材的筛选上。由于子弟书编创者似乎更偏爱描写男女爱情的传奇故事,中国古典小说中,被子弟书改编得最多的就是《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而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大巨著,子弟书虽也有所涉及,但改编的次数却少得多,一般在十篇左右,而《红楼梦》被改编成子弟书的却有三四十种之多。据姜昆、倪锺之《中国曲艺通史》载,取材自《红楼梦》的子弟书作品有:

《会玉摔玉》二回、《一入荣国府》四回、《玉香花语》四回、《双玉埋红》、《黛玉葬花》五回、《黛玉悲秋》三回、《二入荣国府》十二回(又名《刘姥姥探亲》)、《两宴大观园》、《议宴陈园》(符斋作)、《三宣牙牌令》、《品茶栊翠庵》、《醉卧怡红院》、《过继巧姐儿》、《凤姐儿送行》、《湘云醉酒》、《芙蓉诔》六回、《遣晴雯》二回、《探雯换袄》二回、《晴雯赍恨》、《双玉听琴》、《石头记》四回、《露泪缘》十三回、《思玉戏鬟》及《宝钗产玉》二回(取材于《补红楼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弟书创作主要集中于三个故事:宝黛爱情故事、晴雯故事以及刘姥姥故事。刘姥姥故事诙谐幽默,一个农村老太太初到大富大贵之家,满眼的新奇有趣,表演起来具有很好的戏剧效果,普通听众也喜闻乐见,故而刘姥姥故事受到子弟书作者的青睐。晴雯故事从撕扇到祭诔一直都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晴雯又是贾府中最具有反抗性格的丫鬟,她的故事充满了幽怨不平之气,这大约是子弟书喜欢改编的原因之一。至于宝黛爱情故事,自是《红楼梦》的情节核心,具有深广的悲剧内涵,也是爱情美好之所在,[7]子弟书文稿的创编者多是下层文人,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倾向于文人的审美情趣,一方面提高了原有子弟书曲艺文本的表现力和艺术水平,同时他们也把文人的艺术感觉、浪漫情调加入到子弟书中,于红楼爱情中洒几分幽怨凄美的伤感,在末世悲凉中渲染出艺人本身的体验。这在具体的子弟书作品中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因为在一些说唱片断中,艺人们沉浸其中,那种渲染煽情的趣味很多是文人的而不是市井细民的。子弟书艺人在改编《红楼梦》时,往往将整个心灵投入创作,每一个红楼人物的悲喜都被描绘得摇曳唯美而细腻动人,可以说每一次情节的改编创作,都是子弟书作者与《红楼梦》作者的一次精神契合与心灵感悟。

三、红楼梦子弟书的稿本

红楼梦子弟书的稿本,先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然后出现刻本,继而还有印本。由于版本不同,同一子弟书作品也存在文字上的差异。因为抄本作者水平有高低,故而抄本层次有上下,另外编辑人员也会由着个人偏爱喜好更改其中的文字。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情节设置上,不同的红楼子弟书版本也会出现不同的情节。

同是“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把林妹妹换成宝姐姐跟宝玉成亲一段故事,韩小窗《露泪缘》中写道:

王夫人当下没了主意,回明了贾母更心烦。

忙请了当家的凤姐来商议,到底他,巧变灵机不费难。

定下了一条换斗移星计,趁宝玉病体痴迷正好瞒。

此时只说是娶黛玉,到临时,盖头遮定美红颜。

照常拜堂与合卺,还要借林姑娘丫鬟是紫鹃,

教他把新人搀扶定,那宝玉,却认得是他屋里大丫鬟。

只要一时将他哄过,扶入罗帐两团圆。

从不见销金帐里变了卦,鸳鸯枕上又起波澜;

况薛妹妹姿容本不在林妹妹下,他两个向来情意也缠绵;

再要往死里追求这件事,只说是:老爷定下的姻亲谁敢拦?

看来只有这一着稳,包管了好事完成,不得会翻。[8]

这篇子弟书作品是据耕心堂的清抄本,是《露泪缘》的第一回,题目叫《凤谋》,其情节是将一百二十回本的小说《红楼梦》第九十六回加以敷陈而成。

而清代百本张抄本的无名氏《石头记》子弟书四回,却是另一番情景了。

说话间,仆妇回说:“宫中有旨,夏太监要在老太太的跟前禀事情。”

贾母说道:“快些儿请。”那夏太监把帘栊掀起进房中,

正立着,先代娘娘相问毕,他请了安,一一细禀,话语儿从容,

说:“娘娘命我来传密旨,狠惦着宝二爷的青春已长成,

急欲给他联配偶,说:‘林姑娘倒好呢,又碍着中表的俗传不便行,

惟有宝姑娘端谨大方真淑女,必能够,举案齐眉赛孟鸿’。”

他将那项圈,如意恭呈上,说:“请太太即刻去求亲莫暂停。”

贾母听罢心中喜:“怎么娘娘的圣意,就合着我这愚衷?”

这一段子弟书作品中,“薛宝钗出阁成大礼”之所以得偿所愿,不是凤姐、贾母一手操办的,而是深居皇宫的元妃以皇权的意志遥遥扼杀了宝黛的爱情,且元妃的安排也正合着贾府统治层的意愿。所以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在此有了新一番的追溯和揭示。子弟书《石头记》的处理无疑要比韩小窗《露泪缘》和小说本的《红楼梦》(当然是指续书)更胜一筹。胡文彬称他由此怀疑子弟书作品有些可能是按着前八十回的本子改编而成。这是符合情理的。《红楼梦》后半部分据专家们研究,认为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行世,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9]。

四、《红楼梦》故事的唯美艺术再加工

红楼梦故事的悲欢离合在民间艺人声情并茂的演绎下更加唯美动人。曲艺作家为了更能打动观众,有时极其能事捧笑逗哏,有时把危险悬在千钧一发之际,有时又大肆渲染悲悲切切的伤感气氛,由此调动观众的趣味,让在场听书的人跟着剧情发展大喜大悲,充分发挥曲艺的娱乐功能。故而经曲艺加工改造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贴近生活,尤其是人物心理的描写,几句话真是把人物心思拿捏得准确细腻,其人当时心中几度斟酌几番揣摩如话家常,因而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

红楼梦故事本就缠绵悱恻,稍加点染,小小一段鼓词就更加唯美感人。如韩小窗的《黛玉悲秋》一回,根据《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着重刻画了林黛玉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可得的极端痛苦:“透骨相思何日了?枕边惟有泪珠盈!”突出了她性格特征中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的一面,“潇洒的西风如利剪,聘岭的霜气似雄兵”,抒发了她对封建世俗的愤懑:“纵有那烦难却向何人诉,也只是泪眼偷弹午夜中。”在表现林黛玉的孤独和哀婉,作家着意渲染:

此一时,宁国府中人浩浩,大观园内月溶溶。

西院中贾母,年高安歇早,前边的凤姐,归家理事情,

藕香榭迎春赌胜,棋声儿远,秋爽斋探春观画,夜灯儿红,

蘅芜院宝钗,独自拈针坐,稻香村李纨,训子把书攻,

梨香院女乐,遥传箫鼓韵,栊翠庵尼僧,敲动木鱼儿声。

对门就是怡红院,他那里一派喧哗,笑语声。

只有这,其凄凄切切潇湘馆,主仆们,愁眉泪眼对银灯。

最可叹,秋虫儿也似知人意,四壁里唧唧,同声哭月明。

把主人公放置在冷漠的背景下来渲染:周围越是热闹喧嚣,越是反衬出黛玉的孤独和悲凉,热闹是别人的,她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声声叹息,一滴滴眼泪和无尽的自伤自悼,这种衬托的写法将凄凉透背之时代感受弥散在大观园的每个角落,写出了叶枯秋近、落寞无奈的心境。

还有的子弟书亦庄亦谐,写刘姥姥一入荣国府,见了大吊钟,这玩艺“来回不住咯当咯当的响,又听得响喨如钟震耳朵。自思未见这稀罕物,不由的眼似黧鸡往后挪,痴呆半晌方言语,无奈才勉强笑把话说……此时难坏刘姥姥,坐不安来立不合,百般妆作撇村调,掩掩遮遮不快活。”把刘姥姥的窘相刻画得细腻真实、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子弟书丛钞》在这一篇后的说明中指出:“由于作者的阶级偏见,把王熙凤美化成‘俏丽胜嫦娥’的‘佳人’,把刘姥姥则贬为‘贮目呆呆’的‘楞鹅’;正是这种阶级偏见,使作品对揭示封建贵族的阶级本质及其必然衰朽的历史趋势,较《红楼梦》原作远为逊色。”其实,把刘姥姥做那样的描写并非有意贬斥,只是真实反映一个农村老太太初到这个繁华温柔富贵乡的窘迫,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描写是很真实的,不是阶级偏见。

小说《红楼梦》本身思想达到的高度是同时其它作品无法企及的,所以红楼梦子弟书就遗传到了它先进的思想,成为子弟书中的佼佼者。而曲艺形式为了能在民间拥有更多的观众,把一些细节加以深入的刻画,把群众感兴趣的地方继续发掘,提高了《红楼梦》反映民生的深刻性。

由《红楼梦》改编的子弟书唱词在八旗子弟中吟唱不衰,而由子弟书改编而成的鼓词段子又在更广泛的区域如市井酒肆、乡野庙观演唱。子弟书这种曲艺形式孕养了《红楼梦》根植民间的顽强生命力。而且子弟书是以一种话本的方式保留了《红楼梦》在民间的真实接受状态,不但具有学术史料作用,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魅力。在19世纪中后叶,惟有通过子弟书的改编,《红楼梦》才能在通俗易懂的说唱形式下让更广泛的市井百姓接受。所以也有人这样说,没有清中叶以来子弟书的改编创作,《红楼梦》二百年来的艺术生命将是不完整的。

注 释:

①“清音”二字是指清唱而言,但又不是“徒歌”,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另有人操三弦伴奏。

②据[清]顾琳《书词绪论》嘉庆二年铁岭李镛序:“辛亥夏,旋都门,得闻所谓子弟书者……”。辛亥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可见乾隆年间,子弟书已经在北京盛行。

参考文献:

[1] 姜昆,倪锺之.中国曲艺通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26.

[2] 傅惜华.曲艺论丛[M].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1953:98.

[3] 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初探[EB/OL]. http://www.redchamber.net/red/yj/noble_hwb11.htm.

[4] 陈毓罴.红楼梦说书考[C]//红楼梦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19-231.

[5] 胡文彬.红楼梦说唱集[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6] 韦人,韦明铧.扬州清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7] 红楼梦子弟书:经典的诗化重构[EB/OL].http://www.ckzl.net/Article_389/200622691343705-1.asp.

[8] 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2.

[9]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前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

文联要闻 更多+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

5月12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暨七届六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省美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会及各艺委会成员,市地、行业美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会。

2025-05-12
臻艺天地
二维码
黑龙江省文联